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差異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ifferential Psychology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差異心理學是探討心理特質之個別差異的學問,宇宙萬物不僅有許多物種和物類,各有不同;即使在同一種或同一類中,每一個體和其他個體也有不同之處,心理學中稱為個別差異,專門從事心理的個別差異的探討,已成為心理學中的一門研究,遂有了差異心理學的名稱。以此為書名的見艾奈塔西(A. Anastasi, 1908~)所著的〔差異心理學〕(1958)。
  不僅人類有心理特質的個別差異,即在動物中也發現了同樣的情形,表現在學習、情緒性和若干行為特徵上。最初從智力表現觀察,以鼠類為例,在同一類中,集合大量數目,就其表現比較判斷,並以數量衡量,由低至高,低代表遲鈍,高代表智敏,結果發現最聰明的老鼠,其表現勝過最愚魯的猴子。
  個別差異的限度,經對人類智力測量的結果,由最低到最高的差距相當大,而且智力相近者的人數,中等者最多,最低和最高者極少,以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 IQ)來說,在智商一百上下的人最多,由此上下兩端的人逐漸遞減,研究者把這結果畫成曲線,即是熟知的常態曲線(參見該辭目)。由此可見個別差異的一種現象。
  為了判斷個別差異的原因,研究者曾從兩方面設想,並且觀察研究。設想之一是個別差異是由遺傳造成的。最初見於高爾頓(F. Galton, 1822~1911)的天才遺傳(Hereditary Genius),認為天才父母所生的子女也比較聰明。此後發現同一對父母也可能生出智力不同的子女,概括性的論斷引起疑義,加以生物學的進步,發現了遺傳基因(genes),同父母的子女所有的基因有別,如果基因有缺陷,便會形成智力的缺陷,是遺傳說的一大進步。
  設想之二認為個別差異是由於環境影響。環境包括從胚胎形成後母體的身體狀況至老死的所有後天因素,如產前的營養、物理化學變化,產後大腦所受的傷害等,都屬環境因素的影響;尤其幼年至青年期的社會文化環境、教育方式和程度,更足影響智力發展。又依實際驗證,將同卵雙生子出生後分開養育於截然不同的兩個環境中,一個營養充足,一個營養不良,不久即見出二人有顯著的差別。
  研究個別差異的方法,一是選種飼養,以白鼠實驗為例,發現在白鼠群中,可以明顯的區分出聰明和愚笨兩類。將兩類白鼠的食物和環境控制在不利的狀況中時,二者同樣表現愚蠢,其反應低於在正常狀況下生長的鼠群,聰明者也不例外;然在將愚蠢的一組改為營養充足、環境良好後,其表現立即改觀,相當於原本聰明的白鼠行為。
  研究方法之二是觀察遺傳與環境二者的交互影響。一種實驗是限制動物的學習行為,即是不使有任何學習機會,結果發現一些本能行為,如築巢育幼等,雖然未經學習,仍然表現良好;而智力較高的種類,如猿類,仍然有解決一些複雜問題的能力,這一類研究呈現遺傳的影響基於環境。再用同卵雙生子實驗,將其一置於正常環境中,另一置於物質與文化皆不利的環境,若干時日後,發現後者顯然能力較低,而且環境改為有利後,只是少有補益而已,證明環境的影響力。
  遺傳與環境兩種影響差異的因素究竟孰重,迄無定論,因為專門從事環境因素研究者,尚有若干不能控制的條件。至於遺傳因素,經比較智力發現,同卵雙生子的相關係數為零點九,異卵雙生子為零點八,兄弟姐妹為零點七。由數字顯示,基因愈相似者,差異愈小。現在多已承認遺傳與環境都足影響智力的差異,不必堅持一端。
  在智力差異之外,差異心理學也曾研究性別與種族的差異,初時雖然依智力測驗,發現有數量的差別,但因測驗含有無可避免的環境因素,這兩種差異的觀念已逐漸淡化,轉而重視發展智力或改進教育與社會環境問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差異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