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梨園戲 - 教育百科
ˊ
ˊ
ˋ
  • 漢語拼音 lí yuán x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í yuán xì
解釋:
流行於大陸地區福建省南部及臺灣等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梨園戲為現存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劇種,流行的區域除閩南之外,尚包括臺灣及南洋一帶,它的表演形式和音樂,都保存著很多古老風格。採用南管音樂做為主要曲調。曲調牌名有許多與南北曲相同,因而被認為是宋元南戲的遺音。梨園戲的角色原分生、旦、淨、末、丑、貼、外,故舊稱「七子班」,角色中以生旦為主。大約清代以前即已在泉州流行,大致上可分為「大梨園」與「小梨園」,前者以成人為主,後者以童伶為主。梨園戲的劇目,大梨園的上路和下南及小梨園,各有擅演的所謂「十八棚頭」,各具特色。即使是相同的劇目,三者在表演形態上,亦有所不同。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梨園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 Yüan Hsi
作者: 郭玉茹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劇種名。孕育於福建省泉州,流行於晉江、龍溪、廈門市和臺灣省的閩南語區域的中國戲曲形式,是宋、元南戲的一派,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個流派,三種流派都有自己的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宋代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稱在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由浙江傳入的戲亦稱「上路」,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的腳本。清康熙年間,仁和郁永河所作《臺灣竹枝詞》中有「媽祖宮前鑼鼓鬧,侏離(用難懂的語言)唱出下南腔」之句,閩以漳、泉為下南,故「下南」是以漳、泉一帶的語言唱出的一種戲曲。小梨園的角色行當為生、旦、淨、丑、貼、外、旦,大梨園增加了老旦和二旦,在部分特定的表演中,保留了一些傀儡戲的動作,載歌載舞,古樸而細膩,別具風格。由於用泉州方言歌唱,融合部分民間音樂,形成了獨特的梨園戲南曲唱腔。曲調中保留許多古曲曲牌,有的屬唐宋時的大曲和法曲,像是「摩訶兜勒」、「婆羅門」、「太子游四門」、「漢宮秋」、「後庭花」、「梁州詞」等。伴奏樂器有琵琶、二弦、三弦、洞簫、品簫、大小嗩吶、南鼓、小鼓、拍板、馬鑼、草鑼、小叫等。著名的梨園戲劇目有《陳三五娘》、《朱文太平錢》、《朱弁冷山記》、《高文舉》、《胭脂記》等。
參照: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梨園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