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嗟來食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jiē lái sh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ē lái shí
解釋:
  1. 不敬之食。比喻帶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典出《禮記.檀弓下》。
    【例】他很有骨氣,即使挨餓也不接受嗟來食。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嗟來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ē lái shí
解釋:
帶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參見「嗟來之食」條。《幼學瓊林.卷三.飲食類》:「人貪食曰徒餔餟;食不敬曰嗟來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嗟來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漢語拼音: jiē lái shí
釋義:
即「嗟來之食」。見「嗟來之食」條。01.《幼學瓊林.卷三.飲食類》:「人貪食曰『徒餔餟』,食不敬曰『嗟來食』。」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嗟來之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代,齊國發生了大饑荒,有個叫黔敖的人,在路邊放置飲食接濟路過的難民。當有個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疲憊的腳步,跌跌撞撞地走來時,黔敖便拿了食物和飲水喊他:「喂!來這裡吃東西!」那個人抬起臉瞪著黔敖說:「我就是不接受這樣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地步!」黔敖立刻為自己的態度道歉,但那個人卻不接受,仍堅持拒絕進食,後來終於餓死了。當時曾子聽了這件事後,不太以為然,他說:「用不著這樣吧!若招待的人真的很不禮貌,你可以拒絕,但人家都道了歉,就可以接受啊!」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嗟來之食」,用來比喻以不禮貌的態度招呼人來吃的食物,後則泛指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典源:
此處所列為「嗟來之食」之典源,提供參考。 《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1)於路,以待餓者而食(2)之。有餓者蒙袂(3)輯屨(4),貿貿然(5)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6)!來食 !」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7)聞之曰:「微與(8)!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注解〕 (1) 為食:設置食物。 (2) 食:音ㄙˋ,拿食物給人吃。 (3) 蒙袂:用衣袖遮臉。袂,音ㄇㄟˋ,衣袖。 (4) 輯屨:拖拉著鞋子。屨,ㄐㄩˋ,鞋子。 (5) 貿貿然:眼睛看不清楚的樣子。 (6) 嗟:音ㄐ|ㄝ,招呼聲,有不敬的意味。 (7) 曾子:曾參(西元前505∼前430),字子輿,春秋時魯國武城(地約當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曾點之子,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為「宗聖」。 (8) 微與:不必吧!與,音ㄩˊ,同「歟」,置於句末,表反詰語氣。
書證:
01.《幼學瓊林.卷三.飲食類》:「人貪食曰『徒餔餟』,食不敬曰『嗟來食』。」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嗟來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相關詞條 嗟來之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