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膨脹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ducational Explosion
作者: 楊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膨脹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為因應工業與科技發展、經濟成長,而將大量資源投入教育,形成了學生與學校數量快速增加、在學期間延長、課程範圍加廣加深、高等教育機會擴充等教育現象。
  二十世紀中葉以後,為培育工業發展所需的高級技術人力,以促進社會之繁榮與經濟之成長,幾乎所有國家均競相致力於教育之擴展。同時隨著科技文明的進步與工業化、自動化的發展,職業結構有了大幅度的改變:一方面就業市場中新而複雜的技能需要依賴學校教育來提供具備基本水準的勞動力,一方面高度專精技術的發展也使工商企業不能像往昔般仰賴傳統的學徒或在職訓練,而需受過正式科學技術訓練的專門人才。教育普及已為順應社會職業結構變遷中不可避免的結果。
  英國學者班克斯(Olive Banks)在其一九七六年出版的[教育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第二版)中曾提及,自動化對二十世紀工業科技的改變影響深遠。不但一些傳統的手工藝逐漸為新技術所需之技能取代,而且一些原來存在於技術與半技術工作者間,及文書與技術工作者間的界線也日漸消失。使得歐美國家原只培養專業人才的學校或大學等正式教育機構,不僅已擴大為專業或半專業方面培養人才,而且培養具有適應性及使人們對流動性的技術人力。一九五○年代中期教育投資論的興起,更使教育的態度有了明顯的改變。教育不再視為一種消費,也為人類一種重要的投資。這種投資不僅可為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同時還可增加個人的生產力。一時之間,強調人力有效投資的觀念,促使大多數國家開始大力擴展其教育,形成了教育膨脹。這種教育膨脹的現象不僅反映在學生人數及學校數的增加上,同時還從在學時間的延長、課程範圍的拓展、程度加深、高等教育機曾擴及社區中更廣泛的人口等觀察出來。
  但是不同地區教育擴展的型態並不完全一致。一些研究發現,在較先進的工業化國家、技術發展程度較高的社會、或國民平均生產毛額較高的國家,教育膨脹的趨勢較為顯著。不過班克斯也指出,如果因此而認為教育膨脹只是對經濟「需要」的機械式反應,則是錯誤的推論。因為一方面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影響,常會經由其他制度而中和;另一方面,許多國家為使其教育的發展能夠適合工業社會的需要,常由政府提供經費財源,政府的政策取向亦是決定教育擴展類型的重要關鍵,而政策也未必一定與經濟需要配合。除政府教育政策外,不同社會的文化價值觀、習俗與意識型態差異,也常是形成教育擴展型態不同的主因。
  雖然大多數國家教育的擴展看似是普遍的現象,但在同一社會中,不同教育階段的擴展速度或型態也不盡相同。高等教育的擴展雖然可能伴隨中等教育的擴展發生,但在高等教育制度具有較高度選擇型態的國家中,此二階段的教育機會並不一定同樣擴展;中等教育擴展後所造成的最直接影響是民眾對高等教育需求的迅速增加,而在高等教育仍維持相當程度選擇性或菁英教育的情況下,導致高等教育機構提高入學水準,或增加部分時間(part-time)高等教育。因此教育膨脹雖然可能是配合經濟制度的需要而產生的結果,但經濟制度與教育制度間的關係尚受其他制度的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膨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