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蒙特梭利的幼兒教育計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ntessori's Educational Plans for Young Children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為著名的義大利特殊教育先驅。十二歲時,她隨家人遷居羅馬;一八九四年,畢業於羅馬大學,成為義大利第一位女性醫學博士;一九○四年,擔任羅馬大學人類學教授。一九一二年後,蒙特梭利積極提倡科學的教育學(scientific pedagogy)。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論是建立在她的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人類學及醫學知識的基礎上。她以為兒童本性上有著極大的驅使力,使兒童去認識、去比較、去分類、去判斷外界的種種事物。兒童內在有著永不歇止的好奇心,熱衷於外界的探索,尋求自我的自主性。一切的兒童教育活動,莫不是引領兒童進入成人社會的文化。然而,兒童獲致成人社會文化最好的途徑,卻是經由自然的歷程,通過生物的、心理的生長歷程,使兒童有所發展,有所成熟。因此,教育科學必須來自於對兒童本性的了解。簡單而言,教育即是使兒童成為一個文化陶冶的成人,一個有文化教養的成人。兒童是成長中的有機體,依循著內在天賦的自然法則來發展。兒童內在有自我活動開展的潛力;兒童絕對不是成人的縮影,而是一個不同的存在物。
  蒙特梭利的幼兒教育計畫,本質上可以說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的一種教育計畫。在成人社會的抑制下,蒙特梭利的幼兒教育,多偏重給予兒童自由,讓兒童自主地經由學習而有所自我發現。她主張兒童在學習過程中,要善加利用發現的方法解決問題,從而獲致個人的滿足與興趣。蒙特梭利以為成人應該給兒童留有自我發展的餘地;在追求善的限制下,讓兒童自由地由內發展其生活。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即在協助兒童開展其內在的生活。蒙特梭利以為幼兒的教育實施,在方法上必須注意到儘量利用幼兒的感覺階段,作為各項感覺的發展;其次提供所欲教授的材料及教師的角色應該是一位觀察者或一位指導者。蒙特梭利以為兒童自由地展現他們的本性,是一切幼兒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故,兒童可以自由選擇與其心理發展有關的活動,作為學習的內容。蒙特梭利的幼兒教育實施著重於三方面的配合:其一是幼兒的身體活動方面的教育;其二是幼兒的感覺活動方面的教育;其三是幼兒語言活動方面的教育。
  蒙特梭利的幼兒教育計畫,改變了傳統教育實施上以成人為教育中心的不當。另外,積極肯定幼兒的學習能力,希望幼兒能在自由、自主、獨立的發展空間裡,展現個人的內在潛力,完成自我的發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蒙特梭利的幼兒教育計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