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藍貝爾,瑪麗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ambert, Dame Marie (1888-1982)
作者: 謝庭芝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她生於波蘭的華沙,本名為米麗安.藍貝爾(Miriam Rambert),她的一生非常的特別。二十世紀初到巴黎學醫,沒想到她對賈克.達克羅茲(Jaques-Dalcroze)的理論很有興趣,開始到日內瓦賈克.達克羅茲學校(the Jaques-Dalcroze School)學舞,並和他一齊工作,稍後到黑勒候學校(the Hellerau School)進修。1912年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正在排演《春之祭禮》(Le Sacré du Printemps),狄亞格烈夫(Diaghilev)聘請瑪麗.蘭貝爾教團員們剖析史特拉溫斯基(Stravinsky)複雜的韻律。和俄國芭蕾舞團工作的當時,蘭貝爾醉心於聲律協調的研究,崇拜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沉迷於古典芭蕾之中。拜師恩利可.卻格堤(Enrico Cecchetti),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蘭貝爾定居倫敦,創立了一所瑪麗,蘭貝爾舞蹈學校。在1925年代,她的學生專作單人舞表演,1926年她自己也在她的學生弗烈德力克.阿胥頓(Frederick Ashton)的處女作《一個時髦悲劇》(A Tragedy of Fashion)中演出。1930年在芭蕾俱樂部成立後,她再也沒在舞台上出現過,這時都是以教師之職而著名。她的舞團曾經過兩個藝術政策不同的時期:從成立舞團到1970年代早期專為小舞團和劇院改編古典舞碼及重新將阿胥頓的作品搬上舞台。1970年代中期以後,演出由現代芭蕾編舞家所創作的舞碼,例如:葛蘭.泰特利(Glen Tetley),強納東.泰勒(Jonathan Taylor),約翰.卻斯沃爾斯(John Chesworth),諾爾曼.摩里斯(Norman Morrice)及克里斯朵夫.布里斯(Christopher Bruce)。蘭貝爾也是舞蹈和設計工作室及一年一度一系列的下午戲劇表演的贊助者。她對英國好幾代的舞台設計家,編舞家和舞蹈家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提拔過阿麗霞.瑪柯娃(Alicia Markova),瑪格特.芳登(Margot Fonteyn),安東尼.都鐸(Antony Tudor)等藝人。當時她以倫敦水星劇院(the Mercury Theater)為活動的中心,妮涅特.瓦洛(Ninette de Valois)曾和藍貝爾於此合作,演出她早年所編的芭蕾舞作。透過和林肯,柯斯汀(Lincoln Kirstein)的友誼,她對美國的舞蹈界也頗有影響。在二次大戰結束後,曾帶團在世界巡迴演出過,例如1947年在奧地利,紐西蘭,1957年在中國。目前她的舞團及學校還是以水星劇院為活動圈,一齊為舞蹈的傳承而努力著。藍貝爾個性率真,偶爾我們可以看到她為達成完美的舞步高興的歡呼。實際上,她所編的舞並沒有創意也從沒被演出過,僅有的作品是她和阿胥頓合編的《麗黛》(Leda, 1928),雖然如此,她對舞蹈界的首要貢獻是善於啟發學生們表演的天賦和發揮他們的獨特風格。由於她的熱情溝通及直覺使她能發掘在天性害羞或對自己沒信心的舞者,而不致於埋沒人才,她對二十世紀英國芭蕾的貢獻是難以衡量的。她曾在1954年被英國政府授予《大不列顛帝國將領勛章》(CBE,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1957年《榮譽勛章》(the Legion of Honor),1962年《大不列顛帝國夫人錦勛勛章》(Dame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參照:
Marie-Franç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 naissance et métamorphoses ⅩⅥe-ⅩⅩe siècles》1995、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Anatole Chujoy & P. W. Manche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Jacqueline Challet-Haas《Terminologie de la Danse Classique》1987、Barbara Noami & Cohen-Stratyner《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Dance》1982.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藍貝爾,瑪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