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唐璜;石頭客人的酒宴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on Juan; Stone Guest Banqut, the (Don Juan; Festin de Pierre, le)
作者: 徐進豐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三幕默劇舞劇(Mime Ballet)。安吉歐利尼(Gasparo Angiolini , 1731-1803)編舞,劇本安氏改編自莫里哀的原劇,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1787)作曲,跨格里歐(Giulio Quaglio)舞台設計,首演於1761年,維也納的博格劇院(Burg Theater)。主要演員有安吉歐利尼(飾唐璜),帕格妮(Pagani)、克勒克(Clerc)與蕾吉安諾(Reggiano)等任首席女舞星,男舞者有杜普雷(Dupré)、土耳奇(Turchi)與威加諾(Vigano)等。故事:男主角唐璜(Don Juan),在窗外對著指揮官的女兒 娜.愛爾維拉(Donna Elvira)唱情歌示愛,然後潛入 娜的閨房;不巧被指揮官撞見,兩人打起來,唐璜失手將他殺死, 娜抱著父親的屍首痛哭,卻仍舊跟隨唐璜私奔離去。第二幕:唐璜的豪宅裡正進行著盛大的舞會,這位本性難移的浪蕩子丟下 娜,跑去與別的女人廝混。指揮官的石頭幽靈突然出現,所有的客人都被嚇跑,只有唐璜沒有逃走;石頭幽魂向唐璜下挑戰書, 娜勸阻無效,唐璜答應赴約。第三幕:唐璜依約前來指揮官的墓前,由於拒絕履行忠於 娜的愛情誓言,被一群惡魔怨鬼包圍,推入地獄的烈 火坑中。在音樂方面,《唐璜》是第一齣成功融合音樂、主題與編舞要素的大作,亦是葛路克改革歌劇的開始,《唐璜》的三幕音樂,葛路克給了各自不同的主調,以契合劇情與舞蹈的發展。多樣的調性是特色,最初六段D大調或小調,將唐璜的個性動機,披露無遺。段數與當時流行的數目相近;音樂非寫實,但故事性清楚。序曲輝煌,一種快板節奏,絃樂精神抖擻,銅管以明亮的聲響回應。唐璜與調情樂師們進場,響起一段優雅的介紹性夜曲,立刻對比莊嚴的快板出現(劍出鞘),然後猛烈的快板(決鬥),明晰快板(指揮官倒地),明晰中板(勝利的歡樂)。第二幕石頭客人出現,伸縮喇叭傳達緊張恐怖氣氛。第三幕,也是最傑出的,音樂預示凶兆即將來臨,結合一段低音撥弦、持續的號角、重複的高音弦樂,建構出強大的戲劇張力。全齣舞劇的最高潮是群魔的《憤怒之舞》,音樂雖是傳統的夏康舞曲(Chaconne),但卻對角色憤怒、騷動不安的描述,極具驚人戲劇與器樂高潮;基礎低音的連續變奏,蘊釀出懸疑氣氛,讓安氏編舞空間更豐富具震撼力。往後的四十年,《唐璜》持續受到人們的熱愛,單是十八世紀就有三、四十位傑出編舞家搬演安氏版本的《唐璜》,重編更不計其數;二十世紀大師級編舞家也喜好重編《唐璜》,絕大多數均用葛路克版本的音樂。十八世紀中期,維也納也是舞劇重鎮,當時創作的主流是希弗汀(Franz Hilverding, 1710-1768)的默劇舞劇,以現今的標準檢視,《唐璜》是歷史上第一齣真正有資格被稱為舞劇的大作。(相同題材的文學、繪畫、音樂與劇場作品,非常多),舞台上第一次出現反派英雄的主角,引發所謂善惡真義醒思及「惡必懲、善定獎」的制式道德思維爭辯,《唐璜》強調故事原本的悲劇層面,結局在當時是相當特別,極具創意。很可惜安氏的舞劇已散佚,僅能從Karl Graf Zinzendorf的日記與巴黎歌劇院(L´Opéa de Paris)庫藏的劇本中揣摩一二,但已見其氣勢磅礡。安氏將默劇、戲劇舞蹈、純技巧表演舞蹈等一一劃清界線,並各司其職。他的舞劇將默劇視為創作的主要元素之一,而有意義的默劇也跟純舞蹈一樣,必須具備學院級的水準,並且有限度的應用在舞劇裡,不像諾威爾的默劇技法可以不設限的大量自由游走於整齣舞劇中。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唐璜;石頭客人的酒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