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文老檔〕 - 教育百科
〔 | |
滿 | |
文 | |
老 | |
檔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李紅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滿文老檔〕係清代於入關前,在東北建立後金國到改國號為清時期,用滿文撰寫的官修史書。記載了自明萬曆35年(天命紀元前9年,1607)至崇禎9年(崇德元年,1636)的史事。 天聰3年(1629)4月,皇大極設文館,巴克布庫纏等奉命用無圈點滿文(老滿文)編修史書,成為定制。天聰6年改用有圈點滿文(新滿文)修撰。現存在的37冊原本是用初創的無圈點老滿文與改進後的半圈點的過渡階段的滿文書寫,所用紙張為明代舊公文紙或高麗箋,並於乾隆朝逐頁夾紙襯裱,重新裝訂成冊,以〔千宇文〕順序編號。清初存於盛京宮中崇漠閣,後移入京城,藏於內閣大庫,今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獻處。 乾隆6年(1741),內閣大學士鄂爾泰、徐元夢奉命將檔冊中難以辨認的無圈點老滿文檢出,附注有圈點新漢文,按12字頭順序排列,編成〔無圈點字書〕一部,存於內閣。今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乾隆40年,大學士舒赫德等奉命將原檔冊重新整理、分段、分冊,統一按朝代年月順序編排,並依原檔字體照寫一部,冊面簽書老滿文,為「無圈點字檔子」,又用規範後的新滿文音寫一部,冊面簽書新滿文,為「加圈點字檔子」。均為26函,180冊,其中太祖81冊,太宗99冊。兩部重抄本都用無格宣紙,書法潦草,稱為草寫本。「加圈點字檔子」除了將老滿文和其中摻雜的蒙文改用新滿文外,還對難懂的舊滿語,在書眉標貼黃簽,以新滿文詳加注釋。後來又以草寫本篇藍本,重新繕寫無圈點字檔子和加圈點字檔子各一部,黃綾作函帙、冊衣,溼紙朱絲欄,書法楷正,作為正本,專供皇帝閱覽,稱大黃續本。原草寫本存於內閣大庫,正本存於京城皇宮,今均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乾隆43年,據正本重繕,作為副本,稱小黃綾本,存於盛京崇漠閣,今存於遼寧省檔案館。 〔滿文老檔〕記載了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及皇太極繼位後對明朝政府的戰事等軍政大事,還記載了當時滿族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法律規章、對外關係、族內紛爭、官員任命、生產和經濟狀況,以及宮廷生活、民情、風俗、天文、地理、氣象等情況。史料翔實可靠,不僅是研究清代開國史、滿族史、東北地方史、民族史的第一手史料,還可以對〔清實錄〕等史書進行校訂補遺。 〔滿文老檔〕自發現後,就不乏學者對其進行翻譯和研究。清末進士金梁於1918-1929年招聘人員翻譯,將副本中的部分內容以〔滿洲老檔祕錄〕為名,輯成上下兩編發表,後改名〔滿洲祕錄〕。又於1933-1935年在〔故宮周刊〕以「漢譯滿洲老檔拾零」為名,連載了部分內容。日本學者藤岡勝二於1923年始,以拍攝的副本為藍本譯成日文,1939年影印出版。後成立了〔滿文老檔〕研究會,將副本全部譯成日文,並將其滿文用羅馬字拼寫,從1955年分冊出版。臺灣學者廣祿於1964年將譯注的原本以〔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為名發表。臺北故宮博物院於1969年將原本以〔舊滿洲檔〕為名,全部影印,分裝10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作,於1978年將乾隆朝的重抄本全部譯成漢文,中華書局以〔滿文老檔〕為名,於1990年3月出版發行。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滿文老檔〕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