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農村教育學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農村教育學派為民初鄉村教育運動中之一支。民國十八年(1929)秋,上海立達學園成立高中部農村教育科;其理論根據、課程組織、教育方法等,均和一般鄉村師範不同,而比較接近陶行知的鄉村生活改造派,但又不盡相同。有人認為它有曉莊實際之精神,而不拘形式,合於農村需要與青年心理,可視為鄉村教育運動中的農村教育派。
  農村教育的理論依據為工學主義,有「工學合一」、「工學唯一」二重涵義。所謂「工學合一」,據張石樵在〔教育雜誌〕第二十三卷第二號所撰〔立達學園高中部農村教育科『工學』生活底試驗〕一文中指出,共有十一種意義:(1)人的合一:工學主義的教育家把時人分為三種,一為不工不學;二為工而不學,只是賺取口糧,並非真工;三為學而不工,只是抄書,並非真學。必須使之合一,使全人類均為工學之人。(2)事的合一:即使每個人所從事的工和學在種類和性質上合一。(3)時間上的合一:即在作工時求學,在求學時作工。(4)地方的合一:主張在工廠中學工,農場中學農,在各種文化機關學做各種文化的工。(5)目的和手段的合一:主張工要以學為目的,學又要以工為目的,學可做工的手段,工又可作學的手段。(6)方法上的合一:主張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7)情操、智能和動作的合一:也就是知行合一,工學合一。(8)生產勞動和教育的合一:也就是經濟生活與文化生活的合一。(9)勞力和勞心的合一:指在同一事情的手腦並用。(10)為己和為群的合一:即一方面為社會服務,另一方面亦促進個人身心的成長。(11)教育與生活的合一:主張有生活處要有教育,有教育處要有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沒有教育的生活是野蠻的、不進化的生活,沒有生活的教育是空虛騙人的假教育。
  所謂「工學唯一」是只承認工學合一的生活,才是合理正當的人生;主張農村教育不僅教讀,亦並非培養異於農民的階級,並指出發展農村教育,須從改進農村經濟著手。農村教育科的目的,在「本互助精神,採合作制度,共同生產,共同消費,共同研究,以求工學合一的實現,藉以養成改進農村生活的能力」。簡言之,即在養成指導農民和農村兒童「工學」生活的人才,如訓練學生養蜂、養雞、園藝等生活技能,使其將來不致單靠教書謀生,並養成勤勞質樸「宛如農民」的習慣,及服務農村的熱忱。
  在教育內容方面:注重自學輔導,以養成學生學習能力,排定自學時間為講授時數之兩倍;課程兼顧學識修養和生產技能,並兼重農業理論與實際。農場工作全由學生負責,如畜養須隨時照料,孵育小雞須通夜觀察,作物園藝須隨時不間歇地工作,故各科授課時間,可依實際情形隨時調整。
  在教育方法方面:農教科在創辦後的第二學期開始,每兩週開週會一次,凡本科一切事項,均在週會中由師生共同研究討論後實施;各人的生活也可在週會中互相批評。此種師生生活合一之方式,較單向的訓話更為有效。
  農教科更組有「工學社」,師生共同生活,以試驗集體的工學農莊生活。學生更組成農村教育學會,自動管理農場,處理團體中各種事務,以養成團體生活的精神。
  農村教育派的理論,是要將「工」和「學」、「學」和「用」、「教育」和「生活」、「學校」和「工廠」及「農場」、「知」和「行」、「生產勞動」和「教育」、「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為己」和「利群」等合而為一。此種構想別樹一幟,亦頗切合當時中國農村的需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農村教育學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