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歸納與歸納問題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duction and Induction Problem
作者: 李奉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邏輯論證形式(argumentation)可區分為演繹論證(deduction)與歸納論證。其中歸納論證的形式是:論證者宣稱其前提可以支持結論,而這種支持的方式是在假設前提皆為真的情形下,結論為假的慨然可能性極低。常見的歸納論證有以下三種:對於未來的預測(prediction)、類比論證(argument from analogy),以及歸納之通則化(inductive generalization)。傳統的論點將歸納的應用當作科學與非科學的分野。
  歸納法是以個案觀察的累積為基礎,推論出對未觀察到的情況亦發生效力的普遍性命題,以解釋事實與事實之間的關係。由於真正的歸納是不完全的歸納(incomplete induction),我們是否有理由接受歸納論證?休姆(D. Hume)指出,不論累積多少個案觀察的命題,如我們觀察到某一情況下乙現象伴隨甲現象同時出現,都無法由其中合邏輯的導出一個完全普遍性的命題,不論是基於兩次、兩百次或兩千次的觀察。當然,如果上例出現的次數夠多,會預期下一次乙還是伴隨著甲出現,但是這種預期是心理事實,並不是邏輯上的保證。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接受歸納論證完全是來自於過去的經驗,但是這種接受方式本身就是歸納論證,並不是得自邏輯蘊涵關係;因此對於歸納論證找不到任何支持的理由。這就是有名的「歸納問題」(inductions problem),不能將歸納的有效性視為當然。
  如何對歸納問題提出適當的解釋已成為當代科學哲學和驗證理論的一大難題(參見「歸納」),若不予解決,人類的整個科學將只是座落在一個有效性不可能證明的基礎之上。休姆的「歸納問題」等於是指出科學法則沒有足夠的理性基礎,既沒有邏輯的,也沒有經驗的基礎。「歸納問題」使很多經驗科學家變成懷疑論者、無理性論者,甚至神祕論者,有的則是從宗教中尋求解答。
  當代科學哲學家波帕(K. Popper, 1902~1994)在歸納問題上提出一個可以接受的解答。他指出確證(verification)與否證(falisification)之間的邏輯不對稱。亦即歸納的通則化(全稱性的經驗命題)雖不可以實證,卻可以否證。例如,無論看到多少次的白天鵝,我們還是無法導出「所有天鵝都是白的」這個全稱命題;但是,只要看到了一次黑天鵝,邏輯上便可導出「並非所有天鵝都是白的」這個命題。傳統中對於思考模式或科學的看法,無可避免地帶來歸納問題,但就波帕的否證說而言,一個科學理論不論經歷多少嚴格和精密的檢驗,並沒有為它提供一個歸納支持,也就沒有所謂的「歸納問題」了。相對地,我們應當將各種假設、命題或理論放在任何可能的否證中,盡可能地除去其中含混的部分,找尋命題或理論的更堅實基礎,以促進客觀知識的成長,逐漸接近真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歸納與歸納問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