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小愛神的奇想與芭蕾總監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hims of Cupid, the; the Whim of Cupid and the Ballet Master
作者: 徐進豐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一幕舞劇。溫憲佐.嘉雷歐堤(Vincenzo Galeotti, 1733-1816)構思及編舞,羅雷(Jens Lolle)作曲,首演於1786年10月31日哥本哈根的皇家劇院。故事描述不同國度的多對情侶來到小愛神(Cupid)的神殿裡共結連理。邱比特欲捉弄他們,規定所有男女必須先矇眼,然後祂胡拼亂配對一番,接著進行一連串的結婚儀式雙人舞;禮成,眼罩脫掉,無可收拾的一團亂於是發生了。最後終於一對對釐清開來,結局是快樂的慶典。除了小愛神與五位助理祭司外,本劇另含八個行進式集錦芭蕾(Ballet à Entrée),有十對來自各地的情侶(德、希臘、挪威、法、丹麥、一對年老情侶、三對黑人、一對教友派門徒(Quaker)),每組表演各自特色的民族舞。本舞劇代代相傳,是現今仍可看得到最古老的舞劇;二十世紀初才由舞團藝術總監貝克(Hans Beck, 1861-1952)與老師波聖妮絲(Valborg Borchsenius, 1872-1949)以書面記錄下來。由於原曲佚失,只留下小提琴樂譜抄本,經比對現今的表演與嘉雷歐堤的描述,實際上修整的地方不多,原始風貌依然保存的相當完整。最早的故事背景在小愛神神廟,現在則設定室外;嘉氏時有九種民族舞,現今版只有八個;早先舞者表演完後依然留在台上看下一對的演出,現在版舞者跳完即離台;舊版有兩個拿火炬的小孩,現在則刪除;原先結尾段落都是即興之作,1915年後則是編定之作。此外、1950年藍德(Harald Lander, 1905-1971)校訂版本的服裝,由於1986年的原始版沒有任何資料與圖片留下,無法知悉細節,丹麥舞蹈學者費德里西亞(Allan Fridericia, 1921-)指出,許多設計均取自包諾維(August Bournonville, 1805-1879)的舞劇服裝式樣。嘉氏義大利人,舞者兼編舞家,在司圖加跟諾威爾(Jean-Georges Noverre, 1727-1810)學習,之後於威尼斯與安吉歐利尼(Gasparo Angiolini, 1731-1803)一起工作,1775年起落腳哥本哈根,任丹麥皇家舞團領導者四十一年之久,編了四十九齣舞劇,是提昇丹麥舞蹈價值的創建人。(之前,舞蹈在丹麥不受重視,是沒前途的事業),他較為有名的是依由戲劇與小說改編,以劇情芭蕾(Ballet d´action)為依規編的舞劇(也排演了不少安氏的作品),他認為每個段落均須依劇情而自然發展出來,不能獨立存在,反對宮廷舞劇鬆散的組織。但極其諷刺的是,只有二流的《小愛神的奇想》被傳留下來(主因是其後繼者包諾維並不刻意保存它們),費德里西亞甚至直截的稱它為貴族的宮廷舞劇 ── 一堆不相干的民族舞、怪誕舞與嚴肅無趣舞蹈集結的行進式集錦芭蕾(Ballet à Entrée)。由於它特殊的紛亂結局異於當時宮廷舞劇的莊重,多少反映出當時真實的道德價值標準。他特別提出黑人六人舞最初並不幽默,甚至是嚴肅,因為當時言及外國人時,通常以高貴而不是好笑好玩來處理。本舞劇至今仍廣受丹麥舞者與觀眾的喜愛,除了誇張的反諷娛樂性十足外,它的活化石意義亦是迷人之處。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小愛神的奇想與芭蕾總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