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丹尼蕭恩舞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enishawn
作者: 李斌榮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團。1914年由露斯.聖.丹尼斯(1879-1968)和泰德.蕭恩(1891-1972)創立,1931年在紐約路易森體育館的夏季演出後解散。為美國當時最重要的舞團。舞團的成立和結束正如兩個人的婚姻關係。1914年因宗教而接觸舞蹈的傳教士蕭恩,在丹佛看到因舞蹈而接觸到宗教的丹尼斯精湛的演出後,深為著迷,並因而結識、結婚,1915年他們共同在洛衫磯成立丹尼蕭恩舞蹈學校,1921年蕭恩至紐約成立分校,該校課程廣泛,亦為當時僅有的正式學校,因而培育了不少日後的舞蹈菁英,包含了葛蘭姆、韓福瑞、魏德曼等下一代的編舞者,並經由葛蘭姆,栽培出更多的舞蹈界人才,像是艾瑞克.赫金斯(1909-1994)、葛蘭.泰特利(1926-)、安娜.索克洛(1915-)、瑪瑞蒂斯.孟克(1943-)等,如一連串舞蹈的葡萄。十八歲時,丹尼斯就已經在紐約百老匯音樂劇上露臉,1904年由於一張埃及女神的海報引發其對宗教的熱愛,並進而演出一系列含宗教及東方色彩的舞蹈,她把印度、埃及、亞洲的舞蹈精神及色彩衍譯出丹尼斯的風格,而不直接採用其舞步與形式,這濃烈的異國情調,平民化的神聖色彩,擄獲了當時的觀眾。舞團節目有三大特色:一、音樂視覺化;二、舞作間有餘興表演;三、富有東方色彩。作品有中國的《觀音》、日本的《燈籠》、爪哇的《公主和守護神》,舞團的風格有了丹尼斯的神秘個人風格及蕭恩的男子氣概,在蕭恩有系統、制度及紀律的帶領下,舞團及舞蹈學校蒸蒸日上,可惜自由慣了的丹尼斯對於固定的行程感到拘束,而導致了日後分手的原因之一。重要的舞者有韓瑞福,其演出的無音樂伴奏《悲痛奏鳴曲》是巡迴的招牌作,另一重要的舞者瑪莎.葛蘭姆,蕭恩在其編作的第一首美國原住民舞《X ochitl》中,特別為這位火爆的瑪莎而創作。在1931年兩人分手後,舞團跟著結束,但是蕭恩則提倡男子跳舞的觀念,並創立聞名於世的「雅各皮洛舞蹈學校」,至今每年暑假仍有大批舞蹈學子參加〔雅各皮洛舞蹈節〕(Jacob´s Pillow Dance Festival)。
參照:
平珩主編《舞蹈欣賞》1995,三民書局、伍曼麗主編《舞蹈欣賞》1999,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約翰.馬丁著,歐建平譯《舞蹈概論》1997,洪葉文化、亞倫.羅伯森 和多那.休特拉(Allen Robertson & Donald Hutera)《舞蹈手冊(The Dance Handbook)》1988,朗文(Longman)、泰瑞.楚克(Terry Trucco)《紐約舞蹈專書(The New York Book of Dance)》1995,城市公司(City & Company)、蘿絲.雷昂(Ruth Leon)《喝采:紐約表演藝術指引(Applause: New York´s Guide to the Performing Arts)》1991,喝采劇院叢書出版社(Applause Theater Book Publishers)、賽瑪.珍妮.科恩(Selma Jeanne Cohen)《國際舞蹈百科全書(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丹尼蕭恩舞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