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康德術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ant's Terminology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是十八世紀德國重要的哲學家,著有〔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未來形上學導論〕(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等,提出「先驗哲學」(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以批判歐陸理性主義與英倫經驗主義。其學說要旨如下:(1)以批判方法檢討理性限制,發據知識的先驗元素;(2)以先天心靈形式說建立形式主義(Formalism);(3)使現象(Phenomenal)與物自身(Noumenal)對立,以前者為先驗形式可適用的表相世界(world of appearances),後者為先驗形式無法適用的事物自身世界(world of things in themselves),是先驗思想設定(transcendental-thought postulates)的結果;(4)物自身不可知(可思不可知)是康德哲學中不可知論,舉凡傳統理性主義肯定人可認知的「神、自由意志、靈魂不朽」等理念,康德均視為物自身不可知之域。至於其他有關時間有始無始、空間有盡無盡、因果關聯始終等與「無限」概念有關之論點,具非理性所能聞問,否則必墜入二律背反或矛盾深淵(antinomies);(5)肯定理性所提供的理念,作為道德生活的定則(postulates)。
  由上述可知,康德哲學具有強烈批判精神,一面因襲德國哲學的理性傳統(吳爾夫學派Wolffianism),一面自創新意,建立先驗哲學。以此康德援用的哲學術語別具新意,其要者如下:(1)先天(a priori):先於經驗或獨立於經驗的知識必然法則(necessary principles of knowledge);(2)感性(aesthetic):即內外感官的立即直接知覺。內感官的先天必然形式(a priori form)為時間,外感官的先天必然形式為空間,以時空為感性先驗形式,即所謂「先驗感性論」(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3)分析(analytic)與綜合判斷(synthetic judgments):所有判斷或命題均其「主-謂」(subject-predicate)形式,若謂辭包含於主辭之中,即稱分析判斷(如「所有的物體均有延展」);若謂辭超乎主辭概念,則稱綜合判斷(如「所有的物體均有重量」)。分析判斷即必然為真(a priori)的恆真句(tautology),綜合判斷則得自經驗累積增加,不必然為真。康德於是提出「先天綜合判斷」(Synthetic a priori judgments)之說,做為知識可能的基礎。(參見「先天綜合判斷」);(4)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錯誤辯證推論的結果。即理性虛飾自身能知無盡宇宙全體(理性宇宙論rational cosmology),因而導致悖謬矛盾;(5)統覺(apperception)或統覺統一性(unity of apperception):為主動知覺意識的統一性,亦即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與伴隨自我意識的自發性思維活動;(6)演證(deduction):原為法律用語,即提出法律行動合法的證明。康德借以指與構成人類知識的先天(a priori)或經驗(empirical)概念有關的證明;前者為「先驗演證」(transcendental deduction),後者為「經驗演證」(empirical deduction);(7)範疇(categories):即悟性的純粹概念,包括數量、性質、關係與模態等四類,共十二種範疇:統一性(unity)、多元性(plurality)、整體性(totality)、實在性(reality)、否定性(negation)、限制性(limitation)、自存關係(subsistence)、因果關係(causation)、互通關係(reciprocity)、可能(possibility)、存在(existence)、必然(necessity)。悟性透過十二範疇可整理直觀提供的經驗素材,形成各種概念;(8)現象(phenomena):經範疇整理而成為認知客體的表相(appearances);現象即直觀所得的可感覺事物(Sensible entities);(9)物自身(noumena):與「現象」對立,非感官所能覺知的事物自身。物自身可思不可知,是可理解的事物(intelligible entities),但並非悟性範疇整理的對象;(10)先天綜合判斷(Synthetic a priori judgments):凡判斷(或命題)之謂辭超乎主辭概念,且具普遍必然性者,即所謂先天綜合判斷。康德認為有理論理性之知,均包含先天綜合命題形式的原理:所有數學命題均為先天綜合命題;他如自然科學、形上學,均包含以先天綜合判斷為形式的原理;(11)先驗(Transcendental):與「先天」(a Prioric)之意近似;凡與經驗無涉,出乎人先天認知必然形式、使知識成為可能者,康德即冠以「先驗」之名。「先驗感性論」(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即在說明使感性認知成為可能的先天形式;時間與空間;「先驗分析論」(Transcendental Analytics)則在解析使思想概念成為可能的先天範疇形式;二者合稱「先驗哲學」(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康德術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