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惠美 - 教育百科
許 | |
惠 | |
美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Hsü Hui Mei (1939-1993) |
作者: | 曾照薰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她出生於臺北市。追隨李淑芬學習芭蕾及民族舞蹈,隨即擔任李淑芬的助教。十九歲舞出「王昭君」,鋒芒畢露,得全國舞蹈最佳示範表演獎;二十歲以「梁紅玉」一舞獲得全國成人舞個人組舞蹈比賽冠軍。後李淑芬定居國外,學生中原文秀、崔蓉蓉等多位學生及家長乃力促許惠美領銜重組成立「淑芬舞蹈團」,1966年正式自組「許惠美舞蹈社」位於臺北市八德路。許惠美早期對芭蕾、現代、民族等各類舞蹈均有涉獵並汲取其精華。1974年間,東西方舞蹈交流日益頻繁,舞蹈已有蓬勃發展之前景,她乃開始思索並堅信:「唯有跳自己國家的舞蹈,外國人才會由衷地尊重你」。她常強調在西方的芭蕾美學審視角度中,身材比例的要求對東方舞者是不公平的,更遑論膚色的差異性。然而,我們的舞者能否跳出具民族性,能表現中國氣質的舞蹈呢?「舞出民族的韻律」── 是來自內心的吶喊,此一意念從此成為許惠美一生的執著,也策勵她將汗水與心力,全盤投注於中國民族舞蹈的領域,而揮灑出一片錦繡璀璨的天空。她認為民族舞並非單以本土或民俗為包裝而一成不變的舞出刻板形式或動作 ── 不僅要從史料中還原古人舞姿,更應多面向的由國劇、地方戲曲、民間技藝及圖文資料裡去尋跡出昔日中國民族的氣質與表達方式,將中國人含蓄內斂的特性,真實親切而藝術化地呈現在舞台上。1984年應邀參與「臺北市文藝季」而創編的國內第一齣三幕大型民族舞劇 ──《七夕雨》── 即是她透過牛郎織女這個早已深植於中國人心且家喻戶曉的故事,以傳達其藝術理念的完美作品,舞蹈界人士皆公認斯為當代民族舞劇的經典之作。許惠美一生研編舞作無數;如《正氣千秋》、《六月茉莉》、《拳舞》、《鳳陽花鼓》、《弓舞》、《鳳舞》、《望春風》等,並常在各項比賽中獲得首獎。此外更參與「中華民國綜藝團」、「中華民國青年友好訪問團」等國外演出團體的舞蹈編創,對於推動文化交流多有貢獻;而在藝工隊、國家慶典場合亦有她編創的舞作,其中《傲為中國人》,受邀在國慶前夕的「四海同心」晚會序幕演出後,其石破天驚的氣勢震撼了在場觀眾,與會者紛紛起立向舞者致敬,場面十分感人。該鏡頭並由中央電影公司錄製於國歌影片畫面,供電影院或海外放映,傳為佳談。許惠美編舞對音樂的選擇及服裝的設計均有獨到的眼光,此外,在隊形變換的構圖、運用以及入出場的起承轉合上,更是匠心獨運,往往造成潮流而蔚為風行。對於舞蹈動作的設計,並不承襲或拘泥於傳統的束縛;對情感的處理極為細膩,常令觀眾油然產生一種心有所感的共鳴。她的內涵孕育了她的舞姿,令每一位觀賞看過的人終生難忘;她舉手投足之美,無不源自對生命之感而動。1978年獲頒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舞蹈獎章,肯定了她在舞蹈上的努力與成就。1993年4月30日許惠美因胃癌病逝於臺北家中,她所創立之「許惠美舞蹈社」在家長們的奔走下仍繼續經營,並在1995年應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之邀而重新在「臺北國際舞蹈季」中演出《七夕雨》,相隔十一年之後,仍為舞蹈界帶來很深的感動與迴響。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許惠美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