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調和主義教育思潮 - 教育百科
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調和主義教育思潮乃基於文化融合之特性,欲藉教育歷程融合本位文化與客體文化之自主體系,並維護其自身基本架構,以促進文化進步之謂。蓋因在文化變遷過程中,不論採取逆涵化、反涵化、順涵化、抗涵化等方式,均無助於中國自強時,遂使調和主義教育思潮大行其道。
  馮桂芬於〔采西學議〕一文中指出:「我國先儒於算學、天文等知識甚優,所言多與西學相合,可惜後人失傳。今日西學,中人多所不及,吾人當無拒絕之理。」因此,他主張「今欲自強,唯有博古通今,以我固有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各國富強之術,此乃治國善策。」其他學者如王韜、鄭觀應、薛福成、陳熾等亦有類似主張;唯當時朝廷並未重視。其後,維新、守舊兩派互相攻擊,彼此抵制,迄無定論。迨甲午戰敗,鑒於同治以降之維新事業,付諸一炬,方體認西方文化不能如是簡單移植過來,而傳統文化亦不能完全棄諸不顧,於是調和派之文化涵合說得普遍重視而盛行一時。
  採調和觀點所提出之主張,不盡相同,大略可分為:
  第一種主張可稱為歸返還我說:如曆算家梅文鼎認為西曆源出中國;陳熾認為今日西方器藝技巧,無一非古制之轉徙遷流僅存於西域者;鄭觀應認為今日西方之化學、重學、光學、氣學及電學,均出自中國;梁啟超亦認為今日所言之西學,並非西方所固有,中國早已有之。此一歸返還我說,又稱託古改制說,強調西學為中國所固有而歸返還我;其用意在使保守派無反對之藉口,進而接受西方文化。
  第二種主張為道器合一說:如鄭觀應、湯壽潛等均主張道器必須合一,方為有用。
  第三種主張為中體西用說:如薛福成、孫家鼐等均主中體西用,二者相需,體用兼備,方能成才。
  第四種主張為本末兼賅說:認為中學為根本,西學為枝葉,主張以中國之道,用泰西之器,務使本末兼賅,此與中體西用類似,鄭觀應、王韜、邵作舟等均主此說。
  第五種主張為主輔並重說:主張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取彼之長,輔我之短,如李端棻、孫家鼐、陳寶箴等均主此說。
  第六種主張為內外會通說:主此說者認為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內外會通,方可致用,如張之洞及宋伯魯均主此說。
  第七種主張為循序先後說:主張先習中學,後習西學,中學植其根,西學結其果,循序漸進,則人才出,而國家強;主此說者有文悌、張之洞等。
  第八種主張為中西兼俱說:主張以平等地位衡量中西文化,不分體用,不分主輔,中西兼習,方不致偏廢;康、梁維新變法,即主張中西兼習,其他如吳汝綸、林樂知、狄考文等均主此說。
  以上八種主張,均欲調和維新派與守舊派的爭執,唯除第八種主張以外,其餘七種主張,對中學西學之看法,仍有主輔、本末、內外、先後之別,還是以中國本位文化為中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調和主義教育思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