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巴金森氏症 - 教育百科
ˋ
ˋ
  • 漢語拼音 bā jīn sēn shì zhè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 jīn sēn shì zhèng
解釋:
病名。因中樞神經系統慢性退化而引起的疾病,由英人巴金松(Parkinson)發現。主要特徵為彎腰曲背、行動緩慢、面部呆板、言語含糊不清及雙手震顫。也稱為「柏金森氏病」、「帕金森氏症」、「顫癱」、「震顫麻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巴金森氏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rkinson's Disease
作者: 陳滋茨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巴金森氏症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慢性、進行性、退化性的神經性疾病。此症常見於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四十歲以下的人甚少發生,病人常出現顫抖、僵硬、動作遲緩及姿勢改變等症狀。
  絕大多數巴金森氏症是屬於特發性的,發生的原因不明,但與病人大腦基底核內黑核被破壞有關,使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變得十分稀少,而多巴胺是控制情緒、行為、調節運動功能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缺少使這些功能受影響,而產生種種症狀,包括:
1.顫抖:通常是在休息時出現,從一隻手或一條腿節律性抖動開始,在肢體動作時反而減少,睡眠時顫抖就消失了。顫抖雖然使病人感覺困擾,但卻很少造成功能的減退。2.僵硬:肌肉僵硬現象是緩慢進行的,常引起病人痠痛或僵直的感覺,如果我們去動病人的關節時,可以感覺到一種逐漸增加的阻力。3.動作緩慢(或稱緩動症):特徵是要「開始」每一個動作時都很不容易,且很緩慢,例如要從床邊站起來、要從椅子上站起來或要跨出第一步,都很緩慢;步行中突然「僵住」,兩腳好像釘在地板上一樣,要花很長一段時間又能開始走動的現象,在巴金森氏症病人亦屬常見。4.協調性動作減少:走路時,手臂自然擺動減少,出現彎腰屈背的樣子。5.臉部缺乏表情與反應:有人形容像戴了面具一樣。6.說話不清:由於說話肌肉受影響,說話變得單調、含糊不清楚,不易聽懂,甚至會不講話。7.吞嚥功能緩慢:有時會發生流口水的情形。整體來看,病人常趨向一種向前傾的姿勢,走路時頸部、肩膀及腰部都向前彎曲,眼睛看地上,手肘微彎,膝蓋彎曲,整個人有向前衝的趨勢,步伐愈走愈小,速度愈來愈快,呈小碎步行走的狀態。
巴金森氏症病人的居家照護應注意以下事項:
1.藥物:目前已有一些藥物,雖然不能治癒巴金森氏症,也無法阻止疾病的進行,但可有效的改善症狀,如抗膽鹼藥物,可改善僵硬、顫抖的症狀;含左多巴(L-Dopa)製劑,在體內可轉變為多巴胺,可有效改善動作緩慢、開始動作困難及僵硬的現象。因此定期複診及依醫囑規律服藥,是病人及其家屬應注意的事。2.日常生活活動:應把握「讓病人自己做」的原則,必要時才給予幫助。進食方面,若使用筷子不易,可改用湯匙,吃小塊食物,並細嚼慢嚥;浴室應鋪上止滑墊,浴缸及馬桶旁應裝有堅固的扶手;每天應攝取二千C.C.的液體,多攝取纖維質,以防便祕,晚餐之後不要再喝流質,以免夜間頻尿;起床前先側躺,腳挨近床邊,以手支撐坐起,待腳放下,再坐起來;坐在有扶手的椅子有助於站立及坐下;選擇寬鬆、開襟在前的衣服,以方便病人自行穿衣。3.運動:不動會導致肌肉愈僵硬、關節活動度愈減小、體力愈衰退的惡性循環現象。因此,物理治療師建議:每天依個人能力,應有一至二回的規律短時間運動。4.行走:步行時雙腳分開,保持二十公分的距離,抬頭,挺胸,目視前方,雙臂自然擺動。5.說話:可對著鏡子練習大聲朗讀,使發音儘量清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巴金森氏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