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石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ㄕˊ
  • 部首外筆畫 0
  • 總筆畫 5
  • 漢語拼音 [一]dàn[二]shí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ㄡˊㄎㄨㄤˋㄨˋㄐㄧˊㄐㄧㄝˊㄦˊㄔㄥˊ˙ㄉㄜㄐㄧㄢㄧㄥˋㄎㄨㄞˋㄓㄨㄤˋㄨˋㄖㄨˊ:「ㄕˊ˙ㄊㄡ」、「ㄕˊㄎㄨㄞˋ」、「ㄕㄚㄕˊ」、「ㄧㄢˊㄕˊ」、「ㄉㄚˋㄌㄧˇㄕˊ」、「ㄊㄡˊㄕˊㄨㄣˋㄌㄨˋ」、「ㄧˋㄕˊㄦˋㄋㄧㄠˇ」。
  2. ㄅㄨˋㄕㄡˇ
  3. ㄒㄧㄥˋ
注音:
解釋:

ㄌㄧㄤˋㄘˊ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ㄖㄨㄥˊㄌㄧㄤˋ˙ㄉㄜㄉㄢㄨㄟˋㄍㄨㄥㄓˋㄧˊㄉㄢˋㄉㄥˇㄩˊㄕˊㄉㄡˇㄧˋㄔㄥㄨㄟˊㄍㄨㄥㄉ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石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解釋:
  1. 由礦物集結而成的堅硬塊狀物,是構成地殼的物質。
    【例】礦石、岩石、花岡石
  2. 碑。
    【例】金石
  3. 姓。
注音:
漢語拼音: dàn
解釋:
  1. 量詞。計算容量的單位。公制一石等於十斗。亦稱為「公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解釋:
[名]
1.由礦物集結而成的堅硬塊狀物,是構成地殼的物質。如:「岩石」、「礦石」、「花岡石」。
2.碑、碣。《呂氏春秋.慎行論.求人》:「故功績銘乎金石,著於盤盂。」《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乃遂上泰山,立石。」
3.藥石。《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季孫之愛我,疾疢也;孟孫之惡我,藥石也,美疢不如惡石。」唐.孔穎達.正義:「治病藥分用石。《本草》云:『鍾乳、礬、磁石之類多矣。』」
4.姓。如宋代有石延年。
5.二一四部首之一。
6.中國古代樂器「八音」分類法之一,通常以製作材質來分,此處泛指石類樂器,如磬之屬一類的敲擊樂器。《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注音:
漢語拼音: dàn
解釋:
[名]
量詞:(1)計算容量的單位。公制一石等於十斗。也稱為「公石」。(2)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漢.鼂錯〈論貴粟疏〉:「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飢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戰國策.齊策四》:「大王據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鍾,萬石虡。」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o̍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由礦物集結而成的堅硬塊狀物質。
  2. [[名] ] 以石材製成的物品。
  3. [[量] ] 計算容量的單位。公制一石等於十斗。
  4. [[名] ] 姓氏。
音讀: si̍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由礦物集結而成的堅硬塊狀物。
  2. [[名] ] 砭石。
音讀: sia̍h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Tsio̍h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ㄕˊ

1. 礦物集結而成之堅硬塊狀物,為地殼構成物質。如:「石灰石」、「石頭」。《說文解字.石部》:「石,山石也。」《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季孫之愛我,疾疢也;孟孫之惡我,藥石也,美疢不如惡石。」《詩.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 碑、碣。《呂氏春秋.慎行論.求人》:「故功績銘乎金石,著於盤盂。」《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乃遂上泰山,立石。」

3. 堅固、堅硬。《史記.卷六九.蘇秦列傳》:「此所謂弃仇讎而得石交者也。」《黃帝內經.問第二三.示從容論》:「沈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

4. 投擲。《新書.連語》:「民之觀者𢷘帷而入,提石之者猶未肯止。」

5. 古樂器名。八音之一。《書.舜典》:「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南朝齊.謝朓〈鈞天曲〉:「笙鏞禮百神,鐘石動雲漢。」

6. 厚實不響亮。《周禮.春官.典同》:「薄聲甄,厚聲石。」

7. 中醫脈象名。《黃帝內經.素問第七.陰陽別論》:「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黃帝內經.素問第一八.平人氣象論》:「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

8. 姓。如宋代有石延年。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㈡ㄉㄢˋ

當量詞:

⑴ 容量之計算單位。公制一石等於十斗。亦稱為「公石」。《管子.輕重乙》:「其有親戚者,必遺之酒四石,肉四鼎。」唐.白居易〈官牛〉詩:「一石沙,幾斤重?朝載暮載將何用?」

⑵ 古代重量之計算單位。一石等於一百二十斤。《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王府則有。」漢.鼂錯〈論貴粟疏〉:「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戰國策.齊策》:「大王據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鐘,萬石𥲤。」

⑶ 古代官俸之計量單位。秦、漢以為官位之品級。《商君書.境內》:「千石之令,短兵百人。」《韓非子.定法》:「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唐.李白〈訪道安陵遇蓋寰為予造真籙臨別留贈〉詩:「能令二千石,撫背驚神聰。」

注音: ㈠ㄕˊ ㈡ㄉ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石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