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林正範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是一所多學科綜合性醫藥高等學校;一九五九年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大學,隸屬衛生部。校址在北京市東單三條九號,占地二千七百五十多畝〈含附屬醫院〉,校舍建築面積近九十萬平方公尺〈含附屬醫院〉。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前身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由美、英兩國教會團體合辦的協和醫學堂;民國四年(l915)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駐華醫學基金會接辦;八年(1919)改名北京協和醫學院;十八年(1929)又改名北平協和醫學院。民國三十年(1941)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學校被迫停辦;三十六年(1947)復校。一九五一年改名中國協和醫學院;一九五三年停止招生;一九五七年與中央衛生實驗院合併,組成中國醫學科學院;一九五九年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一九七○年學校停辦;一九七九年復校,改名中國首都醫科大學;一九八五年五月改現名。
  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三學年度,學校設醫學、護理兩系;其中醫學系醫學專業〈臨床醫學〉學制八年,學生畢業後一般可授予碩士學位,優秀者可授予醫學博士學位。學校並設有研究生院,其人體解剖學、免疫學、病理學、生物醫學工程、病理生理學、生理學、遺傳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腫瘤學、中西醫結合基礎、藥物分析學等三十一個學科(專業)可授予博士學位,四十二個學科(專業)可授予碩士學位;另設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等三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較有影響的學科有生物學、生物化學、藥理學、內科學(心血管病、血液病)、外科學(胸心外科)、核醫學、藥物化學等。學校並設有基礎醫學院和臨床醫學院;其實驗動物學更是全國最早建立的集科研、教學、生產於一體的實驗動物專業研究中心。學校設臨床醫學、心血管病、腫瘤、基礎醫學、藥物、醫藥生物技術、醫學信息、實驗動物、微循環、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等二十多個研究所(含京外研究所)。較重要的實驗室有國家分子腫瘤學實驗室、國家實驗血液學實驗室、國家醫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
  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三學年度,有全日制在校學生九百五十多人,其中研究生六百餘人;校本部教職工近一千四百人,專任教師一千多人,教師中教授、副教授五百二十多人;全校教職工(含附屬醫院等)一萬一千四百多人,各類高級職稱人員總數一千二百九十餘人。有博士生導師七十五人,其中有藥物化學專家梁曉天、黃量,分析化學專家周同惠,核醫學專家王世真,免疫學專家吳旻、謝少文,生化醫學專家梁植權、強伯勤,細胞生物學專家薛社普,泌尿外科學專家吳 平等。
  學校圖書館是全國醫學中心圖書館,有藏書四十一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二十四萬餘冊。學校設有出版社;主要定期出版物有[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中華腫瘤雜誌]、[中華皮膚科雜誌]、[中華血液學雜誌]、[中華放射學和防護]、[中華整形外科和燒傷]、[醫學研究通訊]、[醫學情報工作]、[國外醫學情報]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大陸地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