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金文檔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詠仁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金文,就廣義而言,是指刻鑄於古銅器上的所有銘文。朱劍心[金石學]:「以鐘鼎彝器為大宗、旁及兵器、度量衡器、符璽、錢幣、鏡鑑等物,凡古銅器之有銘識……者皆屬之。」就狹義而言,金文是指鐘鼎彝器上的銘文,故又稱鐘鼎文。所謂金文檔案,是指刻鑄在青銅器上具有書史性質的銘文。
  以青銅作為製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是人類物質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即青銅文化時代,在世界範圍內的編年範圍大約是從西元前4000年至前1000年。在古代文明發達的世界,青銅時代是和奴隸制社會形態相適應的。中國的青銅時代最初源於黃河流域,從西元前21世紀開始,直到前5世紀止,經歷了1,500多年的歷史,大體上相當於夏、商、周以至春秋時期,與中國奴隸制國家的產生、發展和衰亡相始終。
  西周是中國奴隸制的典型時期,也是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銅器的種類和數量增多、鑄工精湛、並且大多具有長篇銘文,書史性質最為明顯。這一階段,金文的檔案性質最具典型,史料的價值也最為珍貴。如毛公鼎有銘文497字,是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最長者,鼎銘記述周宣王誥誡,是一篇完整的冊命文書,反映宣王中興的史實,與[尚書.文侯之命]相似,故可抵[尚書]之一篇。其他記載西周重大歷史事件的銘文數量很多,如記載武王伐紂的有利毀;概述西周前期史事的有史墻盤;關於分封諸侯的有 司徒 、宜侯矢 ;記載周公東征的有小臣單觶、 方鼎;關於宣王中興的還有兮甲盤;反映厲王時國人暴動的有 盨;記述興建成周的有何尊;涉及土地制度的有衛盉、五祀衛鼎、散氏盤等;反映階級關係和奴隸交易的有大孟鼎、曶鼎、令 等;曶鼎同時是有關法律制度的文獻, 匜銘文詳記訴訟、判決、刑罰等事件;記載西周王朝征伐方國的有伐鬼方的小盂鼎、伐楚的令毀、記與玁狁戰爭的多友鼎、虢季子白盤等;記述冊命、反映西周官制及禮儀、等級制度的頌鼎和膳夫山鼎等。
  戰國以的青銅器,有的仍有長篇銘文。如中山王墓葬中出土的「中山三器」,即中山王 鼎469字、中山王 壺450字、 圓壺182字,以及中山王陵兆域圖銅版450餘字,銘文內容補充了古籍中對中山國歷史記載的不足、對研究中山國政治、經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據統計,1949年以前中國傳世和出土的帶有銘文的青銅器在4,000件以上,1949年至1970年代末,中國大陸考古發現的勒銘青銅器達1,100多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金文檔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