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金文 - 教育百科
ˊ
jīn wé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īn wén
解釋:
  1. 商周秦漢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銅為金屬,所以稱做「金文」。
    【例】金文記載了許多當時政治、社會等多方面的活動情形,是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等的第一手資料。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金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īn wén
解釋:
1.商周秦漢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銘文形式及字體隨著時代變易而有不同風貌。一般說來,商器上的文字不多,直至商末始有較長銘文出現,字體則與甲骨文相似。西周的銘文字體漸勻稱齊整,字數增加,多記載賞賜、戰爭、契約、交換、贈送、賠償等情形。戰國末年,銘文字體漸和小篆相近,字數大減,多只鑄刻督造者、鑄工和器名等,秦漢金文形式亦秉習此風,長篇鉅製已難見到。也稱為「鐘鼎文」。
2.以金泥所封的文字,即詔書。唐.唐彥謙〈賀李昌時禁苑新命〉詩:「玉簡金文直上清,禁垣丹地閉嚴扃。」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金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蔡哲茂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金文乃中國古代歷經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鑄造或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由於宋代王厚之撰[鐘鼎款識],故金文又稱鐘鼎文。
  據[墨子.耕柱]:「昔者夏后開使蜚廉採金于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青銅器的製作似乎始於夏代,但金文的出現相當晚,商代早期如河南省偃師二里頭出土的銅器未見銘文,商代中期如鄭州白家莊出土饕餮紋罍上的黽字,也似紋飾,其他像輝縣琉璃閣等出土青銅器,也沒有銘文,一直到後期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才有所謂的圖騰或族徽這一類圖象文字的出現,少數具有較長的銘文,也從未超過百字以上。由甲骨文的內容比較得知,屬於帝乙、帝辛時期的金文,大部分是因軍功而受賜貝,為紀念此事而作器。西周以後才有長篇銘文的出現。
  商周銘文的研究大概始於西漢,[漢書.郊祀志]記載漢宣帝時美陽出鼎,京兆尹張敞說:「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賜大臣,大臣子孫刻銘其先功,臧之于宮廟也。」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自序]中也說:「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但是到宋代創立金石學,金文的研究才算成立。宋人的著作大體上可分3類:
  (一)圖文並錄,如呂大臨的[考古圖]和王黼的[宣和博古圖]
  (二)專錄銘文,如薛尚功的[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王厚之的[鐘鼎款識],王 的[嘯堂集古錄]等。
  (三)專論和跋語,如歐陽修的[集古錄跋尾],趙明誠的[金石錄],黃伯恩的[東觀餘論],張掄的[紹興內府古器評]。
  清代[說文]之學發達,金文的研究有進一步的發展。吳式芬編[攗古錄金文]收集資料較多,考釋嚴謹,影響頗大,羅振玉編[三代吉金文存]風行一時,晚近影響更大,而郭沬若作[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依據國別,於國別之中亦貫以年代,這是金文研究劃時代的創舉。
  1985年容庚[金文編]修訂第4版,採用銘文3,902件,收正文2,420字,附錄1,352字,共計3,772字,這是目前可知的金文總數。
  大陸中國科學院考古所編輯[殷周金文集成]目前已出版到第8本,內容分為3部分:(一)銘文集,(二)圖象集,(三)釋文和索引。銘文集僅正編部分就收器銘10,000件以上,可知此乃最大的金文總集,此書出版後,將對整個金文的研究進入一個新的紀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金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