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北平圖書館(1928-1949) - 教育百科
國 | |
立 | |
北 | |
平 | |
圖 | |
書 | |
館 |
(1928-1949)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彭慰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清宣統元年(1909)7月25日學部奏請設立京師圖書館,次年正式成立,民國後仍沿用京師圖書館之名。民國4年(1915)教育部議就方家胡同為京師圖書館館址,籌備改組,於6年1月26日開館,並調取文津閻四庫全書庋藏。5年3月6日教育部通令:「凡國內出版書籍,均應依據出版法,報部立案,而立案之圖書,均應以一部送京師圖書館庋藏,以重典策,而光文治」,同年10月京師圖書館呈請教育部通咨各省公署轉飭屬縣將當地著名碑碣石刻拓本及新修志書送部發館庋藏。該館得不斷充實館藏,並逐年訂定有關資料徵集、借閱、辦事規章,使日具規模。14年6月2日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第一次集會,通過美國退還庚款分配款項原則,其中規正可設促進有永久性質之文化事業,如圖書館之類。同年9月28日該董事會在北京歐美同學會開會通過與教育部合辦國立京師圖書館契約等二案,於10月22日訂立合辦京師圖書館契約,依約成立國立京師圖書館委員會,原議之圖書館因政局之故未能履約改由董事會暫時經營,初名北京圖書館於民國15年3月1日成立,後易名為北平北海圖書館。17年7月大學院改京師圖書館為國立北平圖書館,將館址遷入中海居仁堂。18年6月,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接受教育部提議,將國立北平圖書館與北平北海圖書館合併改組為國立北平圖書館,訂定合組辦法9條,明定該館之最高行政單位為圖書館委員會,其組識大綱共10條。18年9月,合組後之國立北平圖書館仍就原館分別辦公,暫租中海部分為第一館,北海部分為第二館。20年6月25日新館落成啟用,館址位於文津街1號。國立北平圖書館自18年8月29日至29年3月皆由蔡元培先生兼任館長,而聘任袁同禮先生為副館長,由其代理館長名義主持一切館務。至29年4月16日至37年12月,袁同禮先生始被任命為館長。抗戰期間曾與西南聯大合組圖書館,在31年會被改組為國上北京圖書館,34年10月17日方改回國立北平圖書館。37年12月,袁同禮先生去職赴美,由王重民先生代理館長職務。38年因政局改變,10月1日改名為北京圖書館。 國立北平圖書館歷經多次戰亂及政局的變革,其組織也多次調整。17年7月,教育部任命陳垣、馬裕藻、馬衡、陳懋治、黃世暉等5人為國立北平圖書館籌備委員會委員,不設館長。18年3月才恢復設置館長,聘馬敘倫為館長,下設總務部及回書部,各置主任1人。18年合組後的國立北平圖書館訂有組織大綱 I4條,規定設館長 1人,副館長 1人,下設總務、採訪、編纂、閱覽、善本、金石、輿圖、期刊8部,各部置主任1人,分組辦事,每組置組長之1人。國立北平圖書館一切事宜之進行由教育部及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會合組國立北平圖書館委員會主持之。委員會設委員9人,除館長、副館長為當然委員外,其餘7人按規定聘任之。 嚴鼎忠之[國立北平圖書館史略--民國17年至38年],對國立北平圖書館之成立、各時期紀要、組織、人員、經費、館址建築、圖書徵集、圖書整理、典藏與閱覽服務、編纂與出版、藏書南遷、中華圖書館協會、國際關係等各項都詳加敘述。 國立北平圖書館之館舍建築為工字形樓房,外觀為中國宮殿式,結構為鋼筋水泥。其藏書有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約80,000冊,截至民國22年度,共有藏書約540,000冊,至抗戰前已有約675,000冊。館藏除中國舊籍、新書、金石、輿圖、期刊合訂本,尚有西夏文、日文、西文圖書及寄存圖書,如梁任公之藏書42,185冊,費培傑之音樂書籍、丁緒寶之物理書籍、王孝箴之書板等。 國立北平圖書館經歷不同的政體及多次改組,其延續民族文化的傳承始終不變,為協助學術研究的努力永恆不移,其貢獻至鉅,如盡力蒐輯中國歷代古籍、西方漢學著作及海外遺失古籍,成為漢學重鎮,建立組織體系,引進美式圖書館制度;聘用學者專家,提升圖書館學術成就;計畫培訓人才;建立中國圖書館學等,影響中國圖書館事業至深且廣。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國立北平圖書館(1928-1949)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