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智能量;心智容量 - 教育百科
心 | |
智 | |
能 | |
量 | |
; | |
心 | |
智 | |
容 | |
量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ental capacity |
作者: | 襲充文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心智容量(mental capacity)指的是將心智的運作,視為訊息處理的歷程時,吾人所能掌控的有限資源(limited resources)。我們至少可以就兩個層面探討心智容量(或資源)的有限性,一個是注意力(attention),另一個則是記憶(memory),而其他心智歷程的容量有限性大多可追本溯原至注意力及記憶的層面。由於記憶容量的限制另有專節釋義,此節僅就注意力的層面釋義。 認知心理學於早期的研究,即以充分地彰顯注意力的有限性。吾人在任一清醒的時刻,均承受來自各種感官的訊息,譬如在書房閱讀文章時,文章上的視覺刺激佔據了注意力的焦點,而房間冷氣馬達聲的聽覺刺激乃至臀部坐在椅子上的觸覺刺激,皆暫時地屏拒於注意力之外。由於注意力的容量或資源有限,訊息處理系統必須對承受的訊息做出選擇以減低訊息負荷超量的可能性,而對此問題的可能答案,引發了1960及1970年代早選論(early-selection theory),晚選論(late-selection theory)及介於二者之間的減弱論(attenuation theory)之間的論戰。簡言之,早選論認為注意力的選擇肇始於對刺激知覺層次,為處訊息處理較早的階段,而晚選論則認為選擇發生在對所有刺激完成語意處理的較晚階段;減弱論則認為要視刺激的熟悉程度而定,亦即愈熟悉的訊息(如自己的名字)即便因未注意而減弱,仍有可能成為注意的對象。 早期的研究有各自支持不同論點的證據,令人難以抉擇,以至於到了1973年,Daniel Kahneman(2002年諾貝爾獎經濟學門的得主之一)提出單一容量論(single capacity of attention)。Kahneman 氏主張當處理的訊息超過此有限容量時即會出現早選的現象,而若是處理的訊息未超過注意力容量的限制則為出現晚選的現象;此一理論企圖解決注意力選擇的爭端。不過Kahneman氏單一容量的看法則在1980年代受到Christopher Wickens提出之多重資源(multiple resources)論的挑戰。多重資源理論的提出主要是為解答單一容量論未能解釋的一些現象,包括完全的共時(complete time-sharing),困難度不敏感(insensitivity to difficulty)等。多重資源論的核心看法時,吾人的心智歷程分別在知覺、內在處理及反應等階段有各自獨立的資源,當一心要二(或多)用時,作業之間是否會讓系統負荷超載,要決定於這些作業在不同階段上資源共用的程度而定。上述這些不同的理論有各自的優點,也有各自遭人批評的弱點,到底吾人要取信哪一種論點呢?就注意力的選擇而言,2004年的最新研究指出,在精確控制使注意力不可能滴漏(leakage)的前提下,如果能夠完全防止注意力有轉移(slippage)的機會,則不會出現沒有注意力卻可以完成物體的辨認或是語意的處理,意即注意力乃完成物體的辨認或是語意處理的必要條件。至於單一容量或是多重資源的爭議,則由於近二十年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蓬勃發展,將原來容量與資源的看法,重新賦予「神經系統資源」意涵的詮釋,可以預期在不久的將來,有利於釐清其間的爭論。Luck, S. J., & Vecera, S. P. (2002). Attention. In S. Yantis and H. Pashler (Eds.), Stevens’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Vol. 1: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3rd ed.). (pp. 235-286). New York: Wiley. Shyi, G. C.-W. (2006). Attention: A Cognitive-Neuroscience Perspective. In H.-C. Chen (Ed.) Cognitive Psychology.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ing. (in Chinese) |
|
參考資料: Luck, S. J., & Vecera, S. P. (2002). Attention. In S. Yantis and H. Pashler (Eds.), Stevens’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Vol. 1: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3rd ed.). (pp. 235-286). New York: Wiley. Shyi, G. C.-W. (2006). Attention: A Cognitive-Neuroscience Perspective. In H.-C. Chen (Ed.) Cognitive Psychology.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ing. (in Chinese)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心智能量;心智容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