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序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ù |
解釋:
1. 排列的次第。
2. 開頭的。
3. 一種文體:(1) 通常放在正文前,概說或評述作品內容的文章。
4. 古代學校的名稱。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作者: | 劉振琪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名詞解釋: 序主要是對書籍、詩文、字畫、碑帖進行說明的文字,與現在書籍中的序言、前言相似。 宋王應麟〔辭學指南〕云:「序者,序典籍之所以作。」序,又寫作緒或敘,序文約可分為3類:第1類是以說明為主,在序文中數量最多,是說明書籍等的著作動機、經過、簡介該書的內容編次體例等。第2類是以議論為主,作者透過序文,表達自己的觀點與主張,如宋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是一篇既有識見,又飽含感情的文章。第3類是以記敘為主,作者以所序的書為重點,敘寫自身的生活遭遇及著作情況,如此,對於讀者閱讀或理解原著,往往有助益。 序的起源,可推到〔百篇書序〕,一般認為它是先秦的作品。古人認為〔詩序〕作於子夏或毛公,但宋代以後學者認為作於東漢衛宏,因而〔詩序〕為序體源頭的說法,並無法絕對認定。自序的起源則可推到屈原的〔離騷〕,劉知幾〔史通.序傳〕云:「(離騷)其首章上陳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主,次顯名字。自敘發跡,實基於此。」到了漢代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已是長篇文章了。 序文基本上是放在一部著作的前面,但初期的序文是放在全書之末,如:〔太史公自序〕、〔說文解字敘〕等,後來蕭統的〔文選序〕,才移到前面。後世也有把序放在後面的,稱為後序,但唐宋以來後序少見,把序文放在前面則極為普遍,故又可稱為序言、前言。 序的作者可以是書籍或詩文作者本人,也可以是其他人。自序本人的著作,常以自序命名。 序的內容複雜,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大致分為以下幾種:(1)解釋書名,交待卷數。(2)介紹作者生平及寫作經過。(3)介紹學術源流,評論得失。(4)介紹刊刻情況。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sū
|
解釋:
|
|
音讀: |
sū
|
音讀: |
sū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