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保守主義 - 教育百科
ˇ
ˇ
ˇ
ˋ
  • 漢語拼音 bǎo shǒu zhǔ y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ǎo shǒu zhǔ yì
解釋:
主張維持現狀,反對政治、經濟或社會的激烈改革的政治學派,以及較重視傳統和社會穩定的政治思潮,諸如不干預經濟、低稅制、國防支出重大,與將個人的經濟歸責為個人成就的政府。包括文化、宗教、財政、經濟保守主義等次流派。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保守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servatism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保守主義」一詞的意義有二:一是指一種保守的心態;一是指根據保守心態所發展出來的政治上的意識型態或理論。
  就保守主義為一種心態而言,保守主義者傾向於維護現狀,反對變革,愛好舊有的生活方式,支持現有的信仰或信念,認為現狀已經令人滿意,任何的變革所帶來的結果不一定比現狀更好,因此不輕言改革;激烈的保守主義者則根本反對改革,是通常所謂的「守舊者」。保守的心態也表現在日常生活以及認知活動中;美國實用主義(pragmatism)哲學家詹姆斯(W. James, 1842~1910)甚至認為從知識論的觀點來看,所有的人都是保守主義者。
  就保守主義為一政治上的理論或意識型態而言,保守主義對人性(human nature)、社會、國家和政府等都有特殊的看法;根據這些看法所發展出的政治主張也會與自由主義或社會主義的政治主張大異其趣。
  在對人性的看法上,西方啟蒙時代的一些思想家認為人的理性無窮,可導引人類社會的持續進步。但保守主義者,如柏克(E. Burke, 1729~1797)則認為,理性固然有用,但也有其限制;人不僅是理性的動物,也是情感的動物,而也就因為如此,單純地基於理性所提出的行動原則或改革方案並不足以引導行動或判斷。在理性不足恃的情況下,人所應該依賴的是在長久社會生活中所累積或形成的傳統價值、觀念、經驗、習俗或體制。在如此的認定上,保守主義者主張任何的社會改革應以漸進的方式為之。
  在對社會的看法方面,保守主義者認為社會不是人群機械的組合,而是一種有機的存在體,社會的存在先於個人的存在,個人自我的形成是社會傳統價值、習俗和觀念的融合結果,是故現有的東西值得尊重並肯定。
  在對政府和國家的看法上,保守主義者認為政府和國家所應負的責任,是尊重傳統及現有體制,如需改革,也應以維持傳統及現有體制為原則。
  在教育方面,保守主義者認為人類天生資質就不平等,教育活動的設計及實施應考量這個事實。英國支持保守主義的教育學者班塔克(G.H. Bantock)就主張應設計兩套不同的教育及課程,以符合社會大眾及精英分子的不同程度及需求。在教育內容方面,保守主義者主張人類傳遞下來的經驗智慧應為教育的主要內容。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保守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