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凍傷 - 教育百科
ˋ
  • 漢語拼音 dòng shā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òng shāng
解釋:
病名。皮膚組織因接觸攝氏零度以下低溫所引起的傷害。輕微凍傷使皮膚紅腫、灼痛或發癢,重則起水泡,甚至皮膚壞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凍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rostbites
作者: 劉淑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凍傷是長時間暴露在低溫的環境中,禦寒裝備不足或不當,身體微血管收縮,新陳代謝失常,造成局部組織損傷,甚至遍及全身使體溫下降而導致死亡的現象。
  正常體溫約為攝氏三六.二至三六.八度,低於攝氏三十五度,稱為體溫過低。當降低至攝氏二十四至二十六度時則不易恢復。寒冷造成的病變大都是漸進性的,不易察覺,因知識不足或判斷錯誤也可能造成永遠的遺憾。
  1.凍瘡:因衣著不夠溫暖、暴露及風寒效應所引起。初發凍傷,易發於耳朵、鼻、疴突、臉頰、手指尖及趾端,不易察覺,只皮膚發白、觸覺麻木。表面凍傷面積較大,觸摸時有堅硬感,患部發熱及麻辣感,有時會稍有腫脹。凍瘡已傷及皮下組織,因組織壞死而化膿,外觀患處稍腫且柔軟,戮破皮膚,則膿血湧出。
  急救處理法:(1)不可直接火烤,應溫和地加熱;(2)局部不可揉擦,可用口吹或以掌心按壓;(3)面積大或嚴重硬化時,可浸泡在約攝氏四十三至四十五度的熱水中;(4)不可吸菸、喝酒,可供熱飲料;(5)注意保暖,預防感染。
  2.戰壕足:足部長期暴露或處在寒溼的環境中,造成足部肌肉、神經受傷害甚至壞死,常見於軍人及溺斃者。戰壕足發生時,先是局部缺血、蒼白、冰冷、腫脹及麻木,繼之紅腫、疼痛、出水泡,再惡化則是脫水、體溫降低。其急救處理方法是,脫鞋後溫和地溫熱傷肢,不可弄破水泡,速送醫治療。
  3.體溫過低:全身嚴重受寒,其原因除氣溫急速下降外,還與一些疾病有關,如甲狀腺機能不足、腦下垂體機能不全、低血糖症、腦血管疾患、心肌病變、肝硬化後期、胰臟炎、酗酒、服食某些藥物等。一般說來,體溫在攝氏三五至三二.二度時若處理得當,可望完全恢復;體溫在攝氏三二.二至二六.六度時會殘存一些後遺性傷害;在二六.六度以下則大多數難以存活。體溫過低之徵兆有:昏昏欲睡、意識模糊、呼吸變淺、講話變慢、脈搏慢而弱、神情冷漠沒有生氣、眼睛呆滯、手足僵硬加上似有若無的顫抖、身體動作控制欠佳且反應遲鈍,再則語言困難、步履蹣跚、四肢冰凍、死亡。
  其急救處理方法有:(1)可直接陪傷患烤火,嚴防體溫再散失;(2)供溫熱的甜飲料,增加內熱;(3)可直接浸泡於約攝氏四十五度熱水中(頭部露出水外);(4)預防休克,必要時施行CPR;(5)儘速延醫或送醫診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凍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