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卡式錄影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Video Cassette Tape
作者: 侯志欽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卡式錄影帶是將磁帶裝在塑膠卡式外殼之中,錄放影時由錄影機中的上帶驅動部分拉出磁帶,省去盤式錄影帶手動上帶的困擾,較便於使用及保存,為了保護卡帶不被接觸,外殼前方設有鎖控裝置,使外殼不會被打開。
  以錄影帶寬度而言,卡式錄影帶包括四分之三吋(如U-MatiC,D2等)、二分之一吋(如VHS,Beta,S-VHS,Betacam,D3等)及四分之一吋(如videO8,Hi-8)等多種規格。磁帶是以聚酯(polyerter)薄膜作為帶基(base),上面塗布零點三至零點四微米大小的氧化鐵分子、高級的磁帶另加抗靜電處理。錄影時,影像磁頭將影像訊號的電流變化記錄在錄影帶上,放影時則把記錄在磁帶中的磁性變化轉換為電流。此外,錄影帶上還錄製音訊(audio)、控制軌(control track)訊號或時碼(time code)。錄影帶有二十分、三十分、六十分、一百二十分等各種長度,以配合各種製作需要。
  為了防止不慎將已錄製節目的錄影帶消磁或重錄,卡式錄影帶有防錄安全抑或安全片,只要取下安全抑或折斷安全片就只能放影不能錄影,但確定要重複錄影時,可把安全扭復原或以膠帶黏補即可。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卡式錄影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Video Cassette
作者: 楊幸真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卡式錄影帶為錄影帶的一種型式,用來記錄電視或電影節目,供日後透過閉路或開路的途徑,在電視中播映。錄影帶的性質與錄音帶相似,是種表面塗磁(通常為氧化鐵粉或二氧化鉻粉)的塑膠質地或多元酯質地的長帶。而其規格也如同錄音帶的種類一樣,有所謂的盤式,卡式及匣式3種,卡式錄影帶即為裝於雙轉盤卡匣內的錄影帶型式。
  卡式錄影帶是目前發展最快迅,使用最廣的規格。它的錄影原理與錄音原理相同,錄影帶直接受由電視攝影機及麥克風傳來由光波及音波轉變而成的電波的電流震盪,同時記錄下影像訊號以及聲音訊號。
  卡式錄影帶依其片寬可分為以下幾種規格:
  (一)B 2吋卡式錄影帶:2吋的專業用錄影帶可裝入特製的卡式塑膠盒中,在專業電視臺利用播放廣告等短的資料用。
  (二)B 3/4吋卡式錄影帶:1972年新力公司推出U-Matic 3/4吋規格的卡式錄影帶,放映時間最長為60分鐘,錄放影速度為3.75吋/秒(Inches per Second)、由於具有多方面優良的性能以及操作方便、畫質佳等特點,因此在教育及商業電視、電視新聞上都普通面廣泛地受到使用。
  (三)B 1/2吋卡式錄影帶:國內較為熟悉的有VHS及Beta二種規格,均是在1975年前後相繼推出的,目前已成為國內外家用錄影帶的主流,尤其VHS的普及率有漸漸取代Beta帶之趨勢。其錄影速度為VHS是1.31吋/秒,Beta是1.57吋/秒。1/2吋卡式錄影帶的發展目標是家用,這可由VHS(Video Home System)的名稱即可看出,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卡式錄影帶具有輕巧(體積比3/4吋或盤式小)、攜帶方面、拍攝容易、便宜、容易使用、錄製時間長與功能多等特性,因此,不但在家用普及率與使用率高,並且也已廣泛的應用在教學上。
  (四)B 1/4吋(或8mm)卡式錄影帶:在1980年已有1/4吋卡式錄影系統的展示,1/4吋卡式錄影帶外盒尺吋大小與卡式錄音帶相當,只是較厚,是目前體積最小的錄影帶。其操作簡便且規格統一,不論何種廠牌均可適用。但目前軟體缺乏,在圖書館及教育上之應用仍有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卡式錄影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