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鳳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鳳象一辭見[韓詩外傳]卷八,傳述黃帝即位之後,秉承上天的意旨嘉惠人民,並自己修養德行,以仁為宗旨,於是國內和平安樂,但是卻未見鳳凰來臨(據傳說,有德的君主在位而施行仁政時,便有鳳凰來儀。),只能晝夜在心中懸想鳳凰的形像,於是召來「天老」(黃帝臣子),問他鳳凰的形象究竟是怎樣的。天老說:「鳳象的身體前部像黃鵠,後部像麒麟(為傳說中的神獸,據說似鹿而比鹿大,尾似牛,蹄似馬,獨角,全身有麟甲,不食生草,不踐生虫,認為是一種仁獸,在帝王行德政時才出現。春秋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孔子因而停止作[春秋]。麟、鳳、龍是中國傳說中鳥類、獸類和水族類最有靈異的),頸似蛇,尾似魚,身上有龍文,身體像龜;下領像燕子,嘴像雞,具備仁德忠義、鳴時小聲像金鉦,大聲像鼓;伸開脖子和翅膀時,展現五采的羽毛;舉動時帶動八方風氣,吐氣猶如四時之雨,吃東西有準則,飲水有風度,離開時是文德的開始,到來時是嘉惠的完成。只有鳳凰能通達上天的福祉,應合地上的神靈,是五音的律則和九德(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的鏡鑑。天下有道的(即君主有德的)合乎一種鳳象的,鳳凰會經過那裡;合乎兩種鳳象的,鳳會在那裡飛翔;合乎三種的,鳳會在那裡停息;合乎四種的,鳳會在春秋二季來臨,合乎五種的,鳳就會永遠居留在那裡。」黃帝聽後穿上黃衣,戴上黃冠,在宮中齋戒,鳳凰遮天蔽日的飛來,停在東園,棲息在梧桐之上,吃竹子的果實,一直沒有離開。韓嬰最後引〔詩經大雅〕的文字:「鳳凰于飛,劌劌其羽,亦集爰止。」形容鳳凰來臨時,飛翔的聲音,和棲止的意義,即是要有德行的君王,才能見到鳳凰來儀的佳兆。
  古人重視德行,以人的德行為人的風采;德高者領袖群倫,象徵帝王以德而居人群之首;可能由此想象出物類中之首,也是配合「德性」而成的,用來和人德相比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鳳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