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密碼 - 教育百科
ˋ
ˇ
  • 漢語拼音 mì mǎ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ì mǎ
解釋:
  1. 一種特別編定的祕密數碼。經常用於電訊傳遞,也有用於重要文件或其他事物者,藉以達成祕密通訊的目的。
    【例】銀行保管箱密碼的設定,是為了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密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ì mǎ
解釋:
1.為了達成祕密通信的目的特別編定的一種祕密數碼。通常是用於檔案的加密或解密。
2.用於認證用途的一組文數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密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iffre,Cipher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密碼一詞,在當代存在哲學家雅斯培(K. Jaspers, 1883~1969)的用法中是「超越界」(Transcendence)的語言,只有藉著密碼,人才可能體驗到那無法作為認知對象的「存有本身」;也只有藉著密碼,人才可能建立與「超越界」的關係。所以雅斯培又把密碼稱為「內在的超越界」(Immanent Transcendence)。
  在雅斯培的看法中,人的「實存」(Existence)與「超越界」的關係處於抗拒與順服的緊張狀態中,因此「實存」永遠無法像掌握對象性事物般地掌握「超越界」,而必須透過密碼的解讀來聆聽「超越界」的話語。雅斯培認為,密碼是一種具有獨特意義的象徵(symbol),雖然世界一切事物都可以成為密碼,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象徵都必然是密碼。雅斯培在其主要著作〔哲學〕(Philosophy)中,舉出了下列幾種密碼,即:自然、歷史、一般意識、人、藝術等,人只要肯留心聆聽,從最大的宇宙世界整體到人類自身,都可以成為「超越界」的語言。
  為了了解密碼的意義,密碼需要進行解讀。雅斯培以為,在解讀密碼時,應該避免把密碼當成對象性的事物而使其意義固定不變,而且由於密碼本身的意義是豐富多面的,所以人要與別人多溝通,以免對於密碼的理解流於片面。在密碼的解讀中,重要的不是「客觀的詮釋」,而是「實存」的行動。不過雅斯培也提醒,由於密碼的意義是無限的、開放的,因此當人想要在時間中去完全了解密碼背後的「超越界」時,就不免失敗。但雅斯培所講的失敗,不是普通意義下的失敗,而是一個使其他事物顯得透明的,並且將其他事物帶到我們身邊的「失敗」,所以雅斯培的「失敗」更具有積極的意義。失敗固是人所必須面對的「終極」密碼,但它真正的意義不是在失敗本身,而是在其背後的意義、在人遭遇失敗後向「超越界」開放的歷程。
  教育可視為一種無固定意義的人類「記號」(sign)或「密碼」,也是人所進行的超越行動,所以教育不應僅視作一種實在界的現象(phenomena),教育固然是人類普遍具有的現象,但是同時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記」,人缺少了教育,就無法真正成為他自己。把教育視為密碼的最重要意義在於人在對教育進行客觀理解時,不能忽略了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深層意義,即忽視教育對個人的實踐意義,而將經教育研究後所得來的知識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當然從另一角度而言,作為密碼的教育雖不能確切地界定,但是密碼仍有其客觀的層面,這些客觀的層面使成為教育研究的對象。經教育研究所得來的知識愈多,愈有助於對教育本身的了解。
  從密碼的角度來看教育時,教育成為人「實存的可能性」,為了實現真正的「實存」,人必須去實現這些「實存的可能性」。因此教育應該不只是外在加諸於人身上的「名詞」,同時亦是人必須時時親自實踐力行的「動詞」。學校教育中止時,並不表示教育的停止,真正的教育是繼續不斷的自我教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密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密碼
相似詞 暗碼 相反詞 明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