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魅力型領導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魅力」(charisma)一詞係希臘字;指天賦具有神召影響能力,如有表現奇蹟或預知未來的能力。「魅力型領導」則是指領導者的權力,來自本身特殊人格對成員的吸引力。屬於這類型的領導者,不是人品超群就是能力優越,故其一言一行均有無限的魅力,無形中吸引別人來追隨他。國父孫中山先生、耶穌、甘地、拿破崙等,即屬此類型的領導者。
  「魅力型領導」首由德國社會學者韋伯(Max Weber)所提出。韋伯指出「魅力型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並不是來自於職位或傳統的權威,而是來自成員認為領導者擁有異常的品質,而心悅誠服地接受其影響。在韋伯之後,研究魅力型領導此一主題,多屬政治領導、社會運動、宗教領導的研究範疇,直到最近才普遍受到組織領導研究者所重視。
  晚近組織領導的研究者雖然側重鑑定那些特質或行為可以區別出有魅力的領導者,但是他們大致認為領導者魅力的大小並不純然由領導者表現的特質或行為所決定。領導者的魅力是來自於成員對領導者特質和行為的知覺,而這些知覺受到領導情境,以及成員個別的和集體的需求所影響。換言之,領導者的魅力,是成員看到領導者的特定行為時,將之歸因為英雄型或非凡式的領導所產生的。
  許多學者曾試圖確認魅力型領導者具有那些個人特徵。在這一方面,豪斯(Robert House)曾找到三項:極度的自信、具支配性以及對自己的信念堅信不移。康吉爾(J.A. Conger)和康儂戈(R.N. Kanungo)亦主張,魅力型的領導者所具有的特色如下表所示。
  在魅力型領導對組織效能的影響方面,魯賓斯(Stephen P. Robbins)指出,日趨增多實證研究發現,魅力型領導與高績效水準、成員工作滿意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也就是說,在魅力型領導之下,成員不但會被激發去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會因為他們喜歡領導者,所以表現出更多的工作滿足感。
  可是魅力型領導對組織的影響未必都是好的。例如韋伯便認為魅力權威源自領導者特殊的人格,是天降英豪,故其權力屬至高無上,容易流於獨裁專制。其次,領導者自認與眾不同,故常以革命者的姿態出現,反傳統反現狀,急於除舊布新,容易使組織陷於不穩定的混亂狀態。再次,即使魅力型領導者能夠革命成功,但是一旦戲劇性改革的需要減緩時,魅力型領導者的過度自信和剛愎自用,反而可能成為組織的負擔。此外,約寇(Gary A. Yukl)也指出歷史上充滿了許多造成不可計數的死亡、毀滅與悲劇的魅力型領導者,如希特勒(A. Hitler)、墨索里尼(B. Mussolini)等人,由於這些領導者具有強烈的個人權力取向,所以他們常以某種誘人的意識型態作為操控他人的工具。

  魅力型領導者的主要特徵表
  1. 自信。他們對自己的判斷力和能力有完全的信心。
  2. 遠景。亦即理想化的目標,使未來比現況更好。若理想化的目標與現況的差距愈大,跟隨者愈可能將非凡的遠景歸因於領導者。
  3. 有明白表達該遠景的能力。他們能澄清該理想,並以他人能懂的字眼說明該理想。這顯示了跟隨者需要了解遠景,然後以其為動機。
  4. 對理想堅信不疑。魅力型領導者被認為為了達成理想目標,他(她)曾強烈地承諾、願意冒高度風險、付出高昂的代價及犧牲自我。
  5. 行為不落俗套。有領袖氣質者會從事一些被認為新奇、非傳統、反對規範的行為。當其成功時,這些行為會引起跟隨者的驚訝與讚嘆。
  6. 被認為是改革的代理人。魅力型領導者被認為是激進改革的代理人,而非保守的現狀維持者。
  7. 對環境的敏感性。這些領導者能對環境所限制和改革所需要之資源予以實際的評估。

  資料來源:J.A. Conger and R.N. Kanungo, ""Behavioral Dimensions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J.A. Conger and R.N. Kanungo, Charismatic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88), p.91.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魅力型領導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