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類比 - 教育百科
ˋ
ˇ
  • 漢語拼音 lèi b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èi bǐ
解釋:
  1. 以同類事物或相近性質為基礎,而進行比較推理,以求了解新事物。
    【例】對於許多未知的事物,科學家們也只能用類比的方法去探索。
  2. 在電學中指可連續變化的數量表示法。所謂可連續變化,就是任何時間它的量是改變而且連續。自然界大部分現象的變化,如光影的明暗、人說話音量的大小都是。它的變化過程是連續而不中斷。相對於「數位」而言。§英analog
    【例】傳統唱片所播放出來的聲音是種類比訊號。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類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èi bǐ
解釋:
1.將類似的經驗,與新知的事物相比,從其相同或相似之處中,求得了解的推論方法。
2.指可隨時間連續變化的量,亦即任何時間它的量是連續的。自然界大部分現象的變化,如光影的明暗、人說話音量的大小都是類比。相對於數位而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類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nalog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表示與某些事項「類似」或成「比例」,係由希臘語analogos而來。
(二)有關連續可變物理量的資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類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Analogy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類比的意義概括的說是相合或相似,或有部分相同或相等,或二物明顯的相同,可以相比。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認為類比指比率的品質,如甲之於乙猶乙之於丙。但在這種類比中不一定限於數量之比,在類比的名辭間必然有相連之處。
  類比的先決條件有二:一是相比的事項之間有同也有異,如果兩者之間完全相同,則用類比無法提供新知識,但如兩者之間完全不同,則無從比較;二是在類比中,在兩相比較的事物間,對說明其他的事物可有較多的了解,如「教育工作就好像園藝工作」這樣的類比中,就認定了兩者之間有相同和相異之處。
  類比在文學、科學、邏輯乃至神學中都經常應用。文學中,用類比在使說明事項的性質能為讀者深刻的了解,擴大想像空間。科學中,類比的使用在提供研究及努力的方向;因為用一事物來說明另一有相同點之事物時,科學家可視兩項事物之間的相同處為推論的起點,用來了解那不為人所熟知的事物。邏輯中,類比用在說明關係的相似性。但常指外在的相似,如兩個或多個事物的共同之處。在西方的神學中,常用類比來說明上帝所具有的性質。有些西方神學家認為,上帝是一不能概念化及不能表達的對象,如此會導致「我們完全無法了解上帝」的結論。為了解決這種困境,有些神學家認為利用類比可以解決。如「上帝是愛」(God is love)、「上帝是善的」(God is good)。「愛」與「善」均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可以了解的概念,敬用這兩個概念的比喻可以幫助了解上帝。但神學家也指出,上帝的愛或上帝的善與人類的愛和善有根本的差異,不可受類比的誤導。
  在教育哲學中,教育哲學家也常用類比來說明教育活動的基本性質,如「教育即生長」(Education as growth)、「教育即導引」(Education as initiation)或「教育即社會發明」(Education as social invention),這些類比的說明固然可使我們能較清楚的認識教育活動,但也常誤使許多人認為教育即是生長、導引或社會發明。
  有關類比推理的研究,在教育心理學上的意義是:認知重要成分的訓練能否有助於學習?例如卡羅(J.B. Carroll, 1976, 1981)認為智力的十種重要成分(亦呈基本的認知成分)是:監控能力、注意力、理解力、知覺統整能力、編碼能力、比較能力、形成表徵能力、知識檢索能力、遷移、反應執行等等。司騰柏格(R.J. Sternberg, 1987)也認為智力是多重的,可隨不同的領域而有不同的發展。學者的研究結果是肯定的,不過要先分析這個學科需要那些認知的重要成分,例如數學的文字題、一般的問題解決、文章寫作或閱讀理解……等,要與特定的學科領域相配合,其學習遷移才有效果。其中類比推理能力在許多的學科都是重要的認知成分,故引發許多學者的注意與相關研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類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