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運動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wǔ sì yùn dò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五四運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wǔ sì yùn dòng |
解釋:
民國八年五月四日發生的學生愛國運動。起因為巴黎和會中列強對中國山東問題的漠視,消息傳回國內,導致北京學生激烈抗議,此一運動不久即擴大範圍於全國各界。後轉為要求檢討傳統舊習的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鉅。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五四運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程運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五四運動是民國八年(1919)五月四日,由北京各校學生所發動的一次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並且影響深遠的學生運動。此一運動起因是歐戰時,日本乘機迫我承認二十一條,並承繼德國在山東之權利。民國八年,巴黎和會中我國代表抗爭山東問題無結果,北京各大學學生三千餘人,於五月四日遊行示威至總統府及英、美、法、義各使館,表示國民之真正意思,學生等以山東問題之種種束縛,係因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當時辦理不善所致,赴曹宅問罪,警察阻之,互相衝突,曹宅一部分被毀,章被毆,學生因而被捕者七人,一時群起援助,全國響應。這一運動與胡適、陳獨秀等倡導的文學革命運動,也就是所謂的新文化運動是互相呼應、有所關聯的。 民國六年(1917)一月,胡適在〔新青年〕二卷五號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同年二月,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革命論〕一文。他們都大聲疾呼,要推倒貴族文學、古典文學和山林文學,要建設國民文學、寫實文學與社會文學,主張改良中國文學,以白話為文學正宗。 〔新青年〕原名〔青年雜誌〕,是陳獨秀於民國四年十月在上海創辦,由群益書局出版,宗旨為提倡社會改革。六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長,聘陳獨秀為文科學長;而〔青年雜誌〕亦由二卷一號起更名為〔新青年〕。後並將編輯部遷到北京。民國八年一月,〔新青年〕改組,從第六卷起,由陳獨秀、錢玄同、高一涵、胡適、李大釗、沈尹默六位教授輪流編輯,每期由一人負責主編。該雜誌出版之初,偏重學術性質,不談政治,提倡白話文,主張文學革命,擁護民主與科學,反對尊孔,以及反對舊禮教。當時提出的最時髦的口號是「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同時也攻擊傳統,高呼打倒孔家店。 五四運動是當時青年人基於愛國心,在無組織、無領導人之下,完全由青年人自己引發的自發性運動。但不可否認〔新青年〕雜誌的言論及胡適、陳獨秀等所發表的文章,對五四運動確有助長與促成的作用。因此,說到五四運動,一般人都把胡適與陳獨秀看作是此一運動最重要的領導者。另一原因是引發五四運動的青年,都是胡適與陳獨秀的學生,而胡、陳二人是當時青年人的偶像。 在五四運動影響之下,有些胡適和陳獨秀的學生組成了「少年中國學會」,這些人後來有人參加了共產黨,有人參加了國民黨和青年黨。五四運動起初雖然是自發性的愛國運動,後來卻被政客所利用,使人們對五四運動毀譽參半,到現在還沒有得到確切而一致的評價。 大體說來,五四運動提倡的民主與科學,實不失為當時中國治病的良方,而參與五四運動的人物如胡適、羅家倫、傅斯年等,他們畢生都堅定不移,沒有放棄他們當初的抱負與理想。至於後來馬列思想的猖獗,那是另一回事,我們不能把這筆帳都算在五四運動頭上。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五四運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