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傍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ㄖㄣˊ
  • 部首外筆畫 10
  • 總筆畫 12
  • 漢語拼音 [一]páng[二]bāng[三]bà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ㄈㄨˋㄌㄧㄣˊㄐㄧㄣˋㄖㄨˊ:「ㄕㄢㄅㄤˋㄕㄨㄟˇ」、「ㄅㄤˋㄌㄧㄡˇㄦˊㄇㄧㄢˊ」。

注音:
解釋:

ㄎㄠˋㄐㄧㄣˋㄖㄨˊ:「ㄅㄤㄨㄢˇ」、「ㄅㄤㄨ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傍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àng
解釋:
  1. 靠近、依附。
    【例】依山傍水
注音:
漢語拼音: páng
解釋:
  1. 旁邊,通「旁」。
    【例】「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淳于髡傳》)
注音:
漢語拼音: bāng
解釋:
  1. 接近某一時間點。
    【例】傍午、傍晚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àng
解釋:
[動]
靠近、依附。如:「依山傍水」、「傍柳而眠」。唐.柳宗元〈漁翁〉詩:「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注音:
漢語拼音: páng
解釋:
[名]
1.側、邊。通「旁」。《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淳于髡傳》:「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
2.漢字的偏旁。《水滸傳》第二回:「後來發跡,便將氣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3.姓。如唐代有傍企本。
[形]
1.別的、其他的。通「旁」。《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傳》:「自今以後,手書相聞,勿用傍人解構之言。」
2.不正的。通「旁」。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偏傍之書,死有歸殺。」
[副]
廣泛、普遍的。通「旁」。《墨子.尚同中》:「己有善,傍薦之。」
注音:
漢語拼音: bāng
解釋:
[動]
臨近。如:「傍午」、「傍晚」。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依靠、依附、託附。
音讀: pō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ㄅㄤˋ

靠近、依附。如:「依山傍水」、「傍柳而眠」。《說文解字.人部》:「傍,近也。」唐.柳宗元〈漁翁〉詩:「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宋.蘇東坡〈與梁左藏會飲傅國博家〉詩:「試教長笛傍耳根,一聲吹裂階前石。」

㈡ㄆㄤˊ

1. 通「旁」:

⑴ 側、邊。《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淳于髡》:「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太平廣記.卷八二.呂翁》「見方偃於邸中,顧呂翁在傍,主人蒸黃粱尚未熟,觸類如故,蹶然而興曰:『豈其夢寐耶。』」

⑵ 不正。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偏傍之書,死有歸殺。」

⑶ 其他。《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公孫述列傳.隗囂》:「自今以後,手書相聞,勿用傍人解構之言。」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傳聞而欲偉其事,錄遠而欲詳其跡,於是棄同即異,穿鑿傍說,舊史所無,我書則傳,此訛濫之本源,而述遠之巨蠹也。」

⑷ 廣泛、普遍。《墨子.尚同上》:「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

⑸ 漢字之偏旁。《水滸傳》第二回:「後來發跡,便將氣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2. 「傍徨」:徘徊不前。同「徬徨」。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傍徨。」《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一三.古辭.焦仲卿妻》:「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傍徨。」

3. 姓。如唐代有傍企本。

㈢ㄅㄤ

臨近。明.凌雲翰〈夏日〉詩:「水亭傍午好迎涼,白鳥飛來玉一雙。」《三國演義》第一一回:「看看天色傍晚,背後喊聲起處,呂布驟提戟趕來。」

注音: ㈠ㄅㄤˋ ㈡ㄆㄤˊ ㈢ㄅㄤ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傍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