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團隊教學;協同教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eam teaching
作者: 呂美慧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協同教學(team teaching)又稱為團隊教學或合作教學,是指兩位以上的教師以合作的態度加以組織,共同進行教學設計,決定教學目標和手段,準備個別教學計畫,再據以完成教學活動的實施,以及教學成效的評鑑或學生學習的評量。此組織形式常用於完成一個方案或主題,或是特殊教育人員從事學科內容導向或年級導向的教學,每位教學人員分別負責工作或教學的特定層面。   協同教學的源起,始於美國1950年代中期人口爆增,教育需求量大,但師資培育不足因應,為了使教育資源及教師教學更為經濟地運用,協同教學於是應然而生。臺灣協同教學的發展係受到美國的影響,在民國50年代初期被引進國內,但未全面推廣。到了民國90年九年一貫課程正式實施後,倡導課程統整與多元評量,協同教學遂受到眾人的重視,而廣泛地在學校裡實施。   協同教學又稱為團隊教學,團隊(team)成員可以是同學科教師或不同專門領域的人員,但在某一段時期面對同一群學生。由於教師們可能有不同的人格特質、意見、價值和方法,因此可激勵彼此興趣、保持教學關注、防止倦怠。團隊的運作,需要成員尊重差異,擁有相互依賴的社區感,以及應變改革的知能。協同教學強調學生和教師的成長,主動創造和共享責任,使教學專業化和增加廣度。學生有時會全部一起上課、有時以小團體方式由個別教師指導,或是單獨或一同在圖書館、實驗室或田野實地研究。協同教學打破單一學科、單一課程和單一教師的教學模式,可以鼓勵教學創新和研究實驗;也可以避免部分老師把思想、價值和態度強加於弱勢族群的危險。   實施協同教學由於融合兩位以上教師的合作教學,對於教學品質的改善頗有助益。就學生而言,協同教學打破單一上對下的傳輸模式,可滿足學生不同學習風格的需求;協同教學需要開放溝通與和諧互動,提供學生人格社會化的楷模示範。就教師而言,不同教師從不同角度進行同一主題教學,可以結合並強化教師力量,支持教學不佳教師進行改善;團隊工作亦可建立教師社群,鼓勵專業對話和批判思考,共享參與決定,提升自信和士氣。   相對的,實施協同教學也有限制。在教師方面,教師人格特質或教學風格差異過大,無法謀合融洽,或不願開放接納分享,易使協同教學的功效不彰。在行政方面,協同教師進行教學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重新思考課程或課表節數,以調適協同教學方法,有其困難度;實施經費或環境設備等配套措施不足,也使協同教學難以落實。在學生方面,因為團隊教師教學的不一致,而使學生產生困惑,或有些學生偏好高結構化練習環境,多樣化教學反而阻礙其習慣的養成。Collins, John W., & O’Brien, Nancy P. (2003). The Greenwood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Guthrie, James W. (2003).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鄭嘉凌(2008)。學前特教班夥伴教師協同教學歷程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參考資料:
Collins, John W., & O’Brien, Nancy P. (2003). The Greenwood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Guthrie, James W. (2003).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鄭嘉凌(2008)。學前特教班夥伴教師協同教學歷程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團隊教學;協同教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