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讀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ù dú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速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ù dú |
解釋:
一種增加閱讀速度和閱讀量的閱讀方法。訓練閱讀者將平常閱讀時,逐字閱讀或口中、心中逐字默念的習慣,改變為由眼睛看到的文字,立即反映到腦中,直接了解文意的閱讀方式。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速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peed Reading |
作者: | 詹志禹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類在閱讀時,並非平滑、穩定、連續地掃視過每一個字,而是採取一種跳動的方式,每一次注視文章中的某一個點,每一個注視點的注視廣度大約是五到九個英文字母的範圍,每一次注視的停留時間大約數百毫秒(毫秒即千分之一秒),隨字彙的難度而變,而每一次跳動平均大約是跳過八到九個英文字母的長度,在跳動時,無法獲取任何訊息。以上現象是閱讀心理學家利用監控眼球移動的儀器觀察出來的,結果頗為一致;但是,速讀訓練者卻嚐試突破上述現象,顯然,他們假定這些閱讀現象是習慣造成的,是學習來的,而不是受限於生理神經基礎所造成的。 速讀訓練常用的技巧包括:(1)利用速示器或類似設備訓練學生擴增注視廣度;(2)叫學生練習在閱讀時不要默讀,喉嚨不要出聲,以便「眼腦直映」,也就是跳過語音轉錄的歷程,直接把視覺資料傳達到腦部成為意義與訊息,這樣就可以降低每一次注視的時間;(3)教學生使用食指引導閱讀,往下移動,以減少注視的次數,並企圖使每次的注視獲取更多的訊息;(4)教學生略讀或快速掠過一行,以增加跳動的長度,對於略過的部分就盡量猜測和推論。 許多認知心理學家對速讀訓練的主張持懷疑的態度,理由包括:(1)注視廣度可能與神經生理基礎以及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的容量限制有關,擴增注視廣度常與理解程度成反比;(2)根據大部分研究,不論是中文或英文閱讀,「語音轉錄」的歷程,因此,所謂的「眼腦直映」可能有礙於理解;(3)注視的停留時間通常是讀者用來整合片語或句子的時間,這一個訊息整合的歷程是一個不為讀者本身覺察的自動化歷程,若降低他們的注視時間,可能有礙於他們的語句整合工作;(4)增加跳動的長度,必然造成略讀或跳讀,只有對熟悉的領域或通俗的材料,讀者才有可能對略過的部分做正確的推論,在不熟悉的領域裡,讀者根本無法做推論。 對於速讀補習班所做的實驗或訓練成果表演,我們也應持審慎的態度,因為他們通常在實驗中多沒有對照組,其實一般生若有閱讀習慣,閱讀速度都會自然增加。此外,補習班多用受試者熟悉的題材(如報紙、雜誌的通俗文章)做為實驗材料,有利於受試者做推論。 速讀訓練可能有助於學生在閱讀時提高注意力、集中心志、主動推論、提高解碼的自動化程度,至於其它部分的理論基礎與效果則值得懷疑。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速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