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質分組 - 教育百科
同 | |
質 | |
分 | |
組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homogeneous grouping |
作者: | 呂美慧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同質分組(homogeneous grouping)是在策略運用上,為了使活動擴大實施效能,或達成某種目的,對於群體的分組,係基於成員的某一種特質、屬性或成就表現加以區分,並使同一組內成員間的差異達到最小的分組樣式。 在教學上,對於群體學生的分組,很重要的是要以學生學習的獲益為優先考量。不同的分組結構,對於整體情境的學習脈絡,提供不同的可能和挑戰,也會造成學生不同的學習機會。爰此,如何作適切的分組,是作為教師者應要注意和學習的。整體而言,進行群體分組時,要思考的面向有三:(1)要創造合作性分組或競爭性分組(或結合兩者)?(2)小組規模為何(是否要有個體活動、成對行動,小群體或大群體)?(3)群體要作同質分組或異質分組? 許多學者研究指出,在進行合作學習的學生分組時,要把高能力學生和低能力學生合為一組作異質分組,而中等能力的學生則採同質分組較為適宜。這是因為在低中高能力學生混合編組中,中等能力學生容易受到忽略,難以因合作學習而受到激勵,進而普遍傾向於個別學習,而且中等能力學生在同質小組中,出現正向互動語詞的頻率較高,故把中等能力學生抽離而獨立分組,較能提升其學習成就。 對於特定的教學而言,以相似的能力來作同質分組是必要的。能力分組可基於閱讀能力、體育技能等多種技能,而學校最普遍的能力分組是以學業能力作為判準。同質能力分組的優點是提供學生在同一層級上學習相似教材的機會,教師在實施教學亦較為便於計畫、執行和評鑑。缺點則是中等能力學生或低能力學生編為同組一起學習,不能與較高能力的學生互動,減少了從同儕學習、觀摩角色楷模的機會。 在學校裡進行能力的同質分組,有班級內和班際間等兩種形式。班際間能力同質分組,常基於標準測驗的分數,把不同能力的學生安排在不同的班級。衍生的議題有三:(1)標準測驗導致的文化偏見,把某文化弱勢學生排除於高能力群體之外;(2)教學品質的期望預設,教師對較低能力班級學生的期望較低,對於較低能力班級的教學品質會比提供給較高能力班級較差,進而衝擊學生的進步;(3)學生的社會問題,較低能力班級學生易被標籤化,受到他人的揶揄或輕視,產生爭端衝突或偏差行為。 相對的,班級內能力同質分組是適於短期而且是較有彈性的,可隨著教學所需或目標所指,選擇特定學科或學習內容所感知的能力作為判準,例如閱讀理解能力、戲劇口語表達能力、計算能力等,容許更多特定目標的教學和評量。另外,班級內分組能減輕班際間分組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學生們可以理解分組的理由和步驟,進而避免可能的負面效果。Farenga, Stephen J., & Ness, Daniel. (2005).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Armonk, N.Y.: M.E. Sharpe. 陳俊亨(2006)。合作學習最佳分組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
參考資料: Farenga, Stephen J., & Ness, Daniel. (2005).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Armonk, N.Y.: M.E. Sharpe. 陳俊亨(2006)。合作學習最佳分組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同質分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