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驚草動 - 教育百科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釋義: 即「風吹草動」。見「風吹草動」條。01.宋.黃庭堅〈南柯子.萬里滄江月〉詞:「萬里滄江月,波清說向誰。頂門須更下金槌。祗恐風驚草動、又生疑。」 |
|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風吹草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在草原上,風只要輕輕掠過,草就會搖動,所以「風吹草動」一語可用來比喻輕微的動靜變化。使用此語比較早的文獻如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春秋時,伍氏一家本在楚國仕宦,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因為得罪了楚平王而被殺,只有他一人逃到吳國。後來伍子胥受到吳王闔廬的賞識,幫助吳國從衰微的國勢走向富強,進而使吳成為一方的霸主。他更藉著救援蔡國的名義,出兵攻打楚國,並在佔領楚國郢都之後,命令士兵挖出平王的屍骨鞭笞,報了父兄被殺之仇。在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中,描寫伍子胥逃亡時,平王的追兵在後緊追不捨,他躲躲藏藏,心中十分驚懼,一旦被平王抓到,肯定會難逃一死,所以只要有一點點不對勁的動靜,他就會立刻藏身起來,等到確定沒有追兵後才繼續逃亡。後來「風吹草動」這句成語也多用在於驚懼的狀況中。
|
|
典源: 此處所列為「風吹草動」之典源,提供參考。 ※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五》引)悲歌已了,由懷慷慨,北背楚關,南登吳會。屬逢天暗,雲陰靉。失路傍徨,山林摧滯。怪鳥成群,蟲狼作隊,禽號姓姓(狌狌),獸名狒狒。忽示(尔)心驚,拔劍即行。〔匣中光出,遍野精明,中有日月,北斗七星〕心雄慘烈,不懼千兵。〔平王(1)捉我,事未消寧〕,儻(2)被擒獲,百死無生。〔偷蹤竊道,飲氣吞聲(3),風吹草動,即便藏形〕。劍歌已了,更復前行。〔北跨廣陵,南登吳會,關津忽切,州縣嚴加,勒鋪交橫,鎮代相續。潛身避影〕,一步一前,不經旬月之間,即至吳國。一依魚人教示,披髮遂入市中,塗面上〔而行〕,獐狂大哭三聲,東西馳走。
〔注解〕 (1) 平王:?∼西元前516,春秋時楚國國君。熊氏,名居,一作子居,字棄疾,靈王之子。靈王死,詐殺兄公子比、子皙而自立。後恐國人作亂,故施惠於百姓。在位十三年,諡平。 (2) 儻:如果、假若。同「倘」。 (3) 飲氣吞聲:形容含怨抱恨而無法表態發洩。見「忍氣吞聲」。 |
|
書證:
01.宋.黃庭堅〈南柯子.萬里滄江月〉詞:「萬里滄江月,波清說向誰。頂門須更下金槌。祗恐風驚草動、又生疑。」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風驚草動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