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女歌舞伎(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nna Kabuki
作者: 張麗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蹈類型名。為日本歌舞伎之一型名詞,女歌舞伎(Onna kabuki)早期原寫成「女歌舞妓」。最早發源於京都,流行於江戶時代前期;原為一種流行的歌舞,稱為歌舞伎踊(Kabuki Odori)〔見歌舞伎踊)。女歌舞伎發源期是從1600年左右到1629年(寬永六年),其後以亂風紀為由被幕府政府下令禁止,期間約三十年左右均以女性為中心所流行的歌舞伎踊。當時女歌舞伎包括〈阿國〉和〈遊女〉(參閱《阿國歌舞伎》及《遊女歌舞伎》)兩種歌舞伎之總稱。根據伊原敏郎所著的《日本演劇史》中,將〈女歌舞伎〉的發展又分成以下三期:一、阿國的念佛踊時期。二、阿國與稱為名古屋之山三男性合作創出之歌舞伎踊時期。三、增加上三味線樂器伴奏演出之音樂時期。〔參見:伊原敏郎著書《日本演別始》、松村明編《大辭林》(1989)、戶板康二編《歌舞伎鑑賞入門》(1959)、倉橋健等編《演別,舞踊百科》(1983)〕。阿國歌舞伎當時又被稱為《雅雅可踊》(Yayako Odori)或《卡卡踊》(Kaka Oodri),後來稱為歌舞伎踊。在明治時代之前,歌舞伎原寫成歌舞妓。由於阿國歌舞伎從京都流行到全國各地,許多團體也開始學阿國歌舞伎,甚至到鄉下各地演出。中世紀末期的女巫原是兼有遊女的職能,且歌舞伎踊用於賣笑,手段也頗具效果,於是京都一些遊女屋也學出雲阿國的舞蹈組織團體演出歌舞伎踊,這些就稱為「遊女歌舞伎」。從慶長十年(1605)的記錄得知,一般通稱歌舞伎的名詞已從阿國歌舞伎變成遊女或女歌舞伎。〈女歌舞伎〉雖以女性為中心,實質上是男女混合所組成的團體。團中的男性稱為「和尚」,周圍大約有十人以上的美女群。其演出的內容特徵大約為以下數種:一、從民俗舞蹈出發的念佛舞踊及雅雅可踊系列的舞蹈。二、類似淨琉璃之敘情歌謠為配樂的舞蹈。三、由男性所演出的「狂言」(Kyougen),是滑稽的模仿或是速度較快的一種輕快舞蹈。四、稱為「風呂上遊」(Furoagariasobi)等,是帶色情喜劇式的歌舞秀。五、到風化區買傾城美女,主角為男裝麗人所演的寫實劇。六、類似「狂言」稱為「猿若」(Saruwaka)〔見猿樂〕,為單人滑稽模仿又稱為雄弁術(Yubenzutu,如江湖術士)。七、取材當時現實生活,滑稽諷刺為主的短劇或舞蹈。
參照: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一卷》1960、戶板康二編《歌舞伎鑑賞入門》1959、下中弘編《歌舞伎事典》1983、倉橋健等編《演劇.舞踊百科》1983、松村明編《大辭林》1989。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女歌舞伎(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