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霍姆斯小組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olmes Group
作者: 張賴妙理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針對美國教育品質之低落,美國名教育學院院長們倡導改進師資培育之標準,以提升教師之品質。於一九八三年成立組織,一九八五年正式成立「霍姆斯小組」。取名「霍姆斯」(Holmes)是為紀念一九二○年代哈佛大學的教育研究院的院長霍姆斯(Henry W. Holmes)。在一九二○年代,他即強調培育教師對一個國家是非常重要的事。他促使當時的教育及行政部門要提升教師的品質、教師的待遇及地位。可惜未能成功。美國名教育學院院長們促進改善師資培育的理念與霍姆斯相同,故取其名以為紀念。「霍姆斯小組」之成員主要為各大學教育學院的院長及學術界人士。「霍姆斯小組」現有四個常務委員會即課程發展、州計畫與政策、測驗與評量以及會員等四個委員會。至一九八六年止,「霍姆斯小組」已邀請一百多所機構的教育學院院長成為創始會員,而每州至少有一所居領導地位的公立大學被邀請參與「霍姆斯小組」,在一個地區內每二萬五千名教師即有至少一個機構參加此一小組。此外,美國大學聯盟(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所屬的機構和其他以教育研究與發展著稱的機構也都接受邀請成為「霍姆斯小組」的創始會員。在數年之間,一些以研究為主的大學均可申請成為該小組的會員。
  「霍姆斯小組」改革的目標有五項,即(1)使師資培育在知識及能力方面更紮實;(2)在教師的培育、授證及工作上要能認知教師們在知識、技能及專業精神方面的差異;(3)由考試及教育上的要求樹立進入教師這一專業領域所需要的相關之專門及智能的標準;(4)聯結師資培育的機構與學校;(5)使學校成為教師工作與學習之更好的場所。
  基於上述的目標,「霍姆斯小組」認為大學生需接受紮實的通識或博雅教育(general/liberal education),需以學科而非教育為主修;在獲得實習教師證書之前,學生須精熟於任教之學科;學生可在取得學士學位後再接受教育方面之專業訓練,此碩士學位修業期包括一年嚴格的教育學科與臨床實習及在專業教師指導下之教學實習。「霍姆斯小組」也建議吸引更有能力的高中學生進入教育這行業,在大學給予更紮實的學科知識,像培育醫生一樣的實習訓練及將教師證照分為三等級。提高教師的待遇及地位是「霍姆斯小組」的主要的培育師資之理念。
  「霍姆斯小組」之特色為它是一個具有改革傾向的團體,其第一分報告於一九八六年出版〔明日的教師〕(Tomorrow's Teachers)一書,此報告中揭櫫「霍姆斯小組」的兩個主要目標:改革師資教育及改革教學專業;另一分報告〔明日的學校〕(Tomorrow's Schools)則於一九九一年出版,這分報告主要說明第一分報告的建議之一成立專業發展學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的具體概念和作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霍姆斯小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