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捻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niǎ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捻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niǎn |
解釋:
[動] 1.用手指搓揉。如:「捻繩」、「捻鬍子」。《西遊記》第三八回:「你可把他都捻就了觔,單擺在那四十里路上兩旁,教那些人不放鷹犬,拿回城去。」 2.驅趕。如:「將那條狗捻走。」《醒世姻緣傳》第七八回:「再要扯謊,伊老哥你打了他不算,我捻了他不給他房住。」 [名] 1.用手指將紙、線搓揉成條狀物。如:「燈捻」、「麻捻」、「藥捻子」。《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右手拿著一個火紙捻兒。」 2.參見「捻匪」條。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niē |
解釋:
[動] 捏,用拇指與其餘手指夾住。唐.裴說〈聞砧〉詩:「愁捻銀針信手縫,惆悵無人試寬窄。」《紅樓夢》第六回:「寶玉紅漲了臉,把他的手一捻。」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捻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捻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liàm
|
解釋:
|
|
音讀: |
liām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捻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ㄋㄧㄢˇ 1. 用手指搓揉。如:「捻繩」、「捻鬍子」。《平妖傳》第二七回:「瘸師接得在手裏,又捻一捻。」《西遊記》第三八回:「你可把他都捻就了觔,單擺在那四十里路上兩旁,教那些人不放鷹犬,拿回城去。」 2. 用手指將紙、線搓揉成的條狀物。如:「燈捻」、「麻捻」、「藥捻子」。《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右手拿著一個火紙捻兒。」 3. 驅趕。如:「將那條狗捻走。」《醒世姻緣傳》第七六回:「晚間睡覺,就捻出外間地上打舖,不許在房中宿歇。」《醒世姻緣傳》第七八回:「再要扯謊,伊老哥你打了他不算,我捻了他不給他房住。」 4. 指成群之人。如:「捻匪」。「捻匪」:清代咸豐、同治年間(西元1852~1868)活動於北方之盜匪。原為安徽、河南、山東一帶之鄉民,為了驅疫避災,點燃油紙捻玩龍戲,稱之為「捻」,參加者多為遊手好閒、不事生產之地痞無賴,其後愈聚愈多,遂成股匪,而橫行鄉里,為害甚大。亦稱為「捻子」。 ㈡ㄋㄧㄝ 1. 捏,用拇指與其餘手指夾住。大徐本《說文解字.手部.新附》:「捻,指捻也。」唐.裴說〈聞砧〉詩:「愁捻銀針信手縫,惆悵無人試寬窄。」《紅樓夢》第六回:「寶玉紅漲了臉,把他的手一捻。」 2. 握持。唐.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詩一○首之四:「盡捻書籍賣,來問爾東家。」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蔣振堂書法論》:「顏魯公云:『捻破管,畫破紙。』」 3. 量詞。指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相對握著的數量,猶「把」字,一捻形容細或少。《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第一九齣》:「閑來割捨不得。而今剪一捻頭髮在此。」《醒世姻緣傳》第二九回:「真君吃定了飯,從地上撮了一捻的土。」 |
|
注音: | ㈠ㄋㄧㄢˇ ㈡ㄋㄧㄝ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捻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