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南北朝寺院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井敏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南北朝寺院教育,在中國教育史上略同於西方中世紀的寺院學校。緣佛教於東漢初年傳入中國,到魏晉時漸盛行小乘佛法;東晉南渡後,佛學開始影響中國上層學術界,當時僧侶竺法深、支道林等皆通〔周易〕、老莊之學,北方五胡君主如後趙石虎、石勒,後秦姚興等,均崇信佛法。至南北朝,佛學在中國成為上下信奉的大宗教,高僧道安、鳩摩羅什宏揚大乘佛法,重在宇宙論,以世界虛實名相有無為思辨之主題,與老、莊玄學相結合,南朝宋明帝、齊明帝、梁武帝、陳武帝等均為佛門弟子,梁武帝宮內華林園為君臣講經之所,京師內寺刹多達七百。北朝文成帝朝廷上下信佛,造石窟佛像立寺,至北魏孝明帝末年寺院多達三萬餘所。
  據〔隋志〕,三國至隋,譯經二千三百二十九部,七千四百一十四卷;至唐開元時尚存者一千六百二十一部,四千一百八十六卷。佛教之興盛主要有賴於中國之譯經,佛教成為中國文化之一支,並傳播至高麗、日本。佛教之中國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更有賴於此時代高僧,其中最著者有三人。
  釋道安(307~385),晉懷帝永嘉元年生,孝武帝太元十年卒,是佛教史上第一位中國高僧,內精佛經,外通經籍諸子百家之書,就其學問而言,乃一大儒,而師徒數百,齋講不倦,除宏揚佛法外,亦為一宏道大師。當時知識分子多皈依佛教,寺院教育遂因此沛然而興。
  慧遠(334~418),東晉成帝咸和九年生,安帝義熙十四年卒;幼而好學,十三歲,博綜六經,尤善老莊;二十一歲受業於道安;十餘年後,南渡至廬山東林寺,三十餘年不出山,創淨土宗,率眾一百二十三人同修淨土之業。當時大門第制度盛行,門第重禮法,尤重喪服禮,慧遠除博通儒學,亦通經致用,兼顧濟世,教授喪服禮,不僅為佛教之高僧,儒學之大師,更能致用於當時之門第社會。
  竺道生,本姓魏,鉅鹿人,幼從竺法汰出家。在佛學上具有兩大貢獻:其一提出頓悟義,其二提出佛性人人本有義。人人本有佛性,人人皆得成佛,端賴自己內心開悟。實則這兩項精義可以互通,人若本無佛性,如何能悟?悟是發乎人內心的知見,佛性人人具有,人人可悟,這與孟子人性皆善,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之義是相通的。中國儒家思想極重個人內心修養,佛學自道生後,逐步脫離迷信轉向個人修養,佛教遂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精神相結合,在中國文化中生根。
  南北朝寺院教育,從魏晉時小乘佛法輪迴果報與中國民俗祭祀陰陽巫道,均專務個人私求;至南北朝大乘佛法宇宙論的思辨精神,與中國老、莊玄學融匯後,把宗教提升至哲學層次,並與中國學術思想相結合,當時高僧不但精研佛學,更博通儒學,宣揚佛法之外,兼顧通經致用,及個人自我教育與人生修養。故或謂寺院教育與門第教育,同為南北朝時期教育之兩大支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南北朝寺院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