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師心理衛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eachers Mental Hygiene(Health)
作者: 王淑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心理衛生運動是二十世紀初由畢爾斯(C. Beers, 1876~1943)倡導,於一九○八年出版[尋回心靈](A Mind That Found Itself)一書後,逐漸推展至全世界,引起大眾共同關懷兒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的心理狀況,應用適當的方法,消極的可預防心理疾病,如解除壓力或困擾,增強適應力;積極的則是培養健全人格,使具備心理健康的特質,如情緒穩定、心理平衡、人際關係和諧、現實與理想符合、個人潛能得以發揮等。教師之心理衛生發展較遲,因為傳統社會中教師係屬各行業裡受信賴和尊崇的一類,尤其在東方世界,如我國和日本,一直相信教師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自在其中。由於社會快速變遷,教育迅速擴展,教師人數大量增加,教師的心理健康不受到重視。
  一九三八年 ,美國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簡稱NEA)從對五千餘位教師的調查研究中發現,近百分之三十八的教師有嚴重的焦慮和緊張狀況。一九七○年代以後,教師的工作壓力、職業倦怠、適應不良等問題,成為關心者研究的主題,紛紛進行實際調查。國內研究如:林清江(民60)、郭生玉(民69、76、78)、林幸台(民75)、黃淑珍(民77)、彭駕騂(民78),國外研究如:米勒(S.L. Miller, 1980~1981)、鄧漢(J. Dunham, 1976)、瑞德(S. Reed, 1979)、麥吉瑞(W. McGuire, 1979)、加蘭德(V.E. Garland, 1981)等,都有研究結果發表。綜括來說,發現的事實有:教師的工作壓力來自教學過程及成效;同事間的人際關係;上司(校長、督學等)的要求;個人的性向及人格特質;社會各階層人士對教師的角色期望及衝突;個人生活上的問題及角色衝突等。造成教師工作倦怠的因素則包括:學生的訓育問題日漸增多且複雜,學生的言語或肢體攻擊;社會大眾(包含家長)對教育成效及教師素質的不滿及多所要求;薪水增加有限,升遷的機會少;教學自主權受到干擾,參與教育決策之機會不多;學生缺乏學習動機。
  近年我國教師的工作壓力及職業倦怠受社會風氣的影響最大。社會風氣一方面保持傳統觀念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重視升學;一方面又崇信尊重兒童個性,轉而要求教師有「魔力」使學生升學,而不必辛苦準備考試,以致教師心理上常產生教育理想與教育現實的衝突感。
  柯姆斯(A.W. Combs, 1965)從知覺心理學的觀點,強調一個健全的教師在心理上必須:(1)能認同別人,而非畫地自限;(2)自覺圓滿,而沒有缺陷感和自卑感;(3)能信賴別人,而非懷疑別人;(4)能感到被需要,而非被摒棄或排斥;(5)能看到自己的價值,而沒有自我貶抑感。
  要預防教師的心理疾病,增進其心理健康,除了社會環境及教育制度的改善及多予教師支援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增強教師的適應能力,靠自己的心理動力,解決各項現實問題及心理問題,並從工作中自我成長,獲得心靈的滿足。未來在教師心理衛生的研究及實際工作(含職前教育及在職進修)上,有下列重點及方向可資努力:
  1.教師性向測驗:師資培育階段應測量其性向,看未來是否適於從事教職。
  2.教育本質的認識:師資養成階段及在職進修應不斷加強對教育專業的認識(即對「教育本質」的了解),培養對教育的使命感,建立教育的信心。同時也要將教師視為一般人,教導其解除自己的心理壓力。
  3.教師心理狀況的實地了解與輔導:應長期及全面性的了解各級學校教師之心理狀況,以使有心理疾病的教師得到輔導與治療。有些教師雖無心理疾病,但如人格特質不適合教育工作,應輔導其調整性格或改換工作。
  4.增強教師教學及輔導之知能:教學上的無力感、挫敗感,常因能力不逮所致。故教師進修單位應規劃各項能確實增進教師之教學技巧,輔導技巧等課程。
  教師必須身心健全,才能教導未成年的兒童和青少年,故教師心理衛生實不容忽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師心理衛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