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得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ㄔˋ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1
  • 漢語拼音 [一]dé[二]de[三]děi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ㄏㄨㄛˋㄑㄩˇㄖㄨˊ:「ㄑㄩˇㄉㄜˊ」、「ㄉㄜˊㄉㄠˋ」、「ㄉㄜˊㄓˋ」、「ㄉㄜˊㄕˋ」。
  2. ㄕˋㄑㄧㄝˋㄏㄜˊㄧˊㄖㄨˊ:「ㄉㄜˊㄊㄧˇ」、「ㄉㄜˊㄉㄤˋ」。
  3. 滿ㄇㄢˇㄧˋㄖㄨˊ:「ㄉㄜˊㄧˋ」、「ㄧㄤˊㄧㄤˊㄗˋㄉㄜˊ」。
  4. ㄎㄜˇㄧˇㄖㄨˊ:「ㄉㄜˊㄍㄨㄛˋㄑㄧㄝˇㄍㄨㄛˋ」、「ㄅㄨˋㄉㄜˊㄍㄠㄕㄥㄒㄩㄢㄏㄨㄚˊ」、「ㄉㄜˊㄖㄠˊㄖㄣˊㄔㄨˋㄑㄧㄝˇㄖㄠˊㄖㄣˊ」。
  5. ㄍㄡˋ˙ㄌㄜㄉㄨㄛㄩㄥˋㄩˊㄊㄢˊㄏㄨㄚˋㄕˊㄅㄧㄠˇㄕˋㄈㄢˇㄉㄨㄟˋㄐㄧㄣˋㄓˇㄖㄨˊ:「ㄉㄜˊ˙ㄌㄜㄅㄧㄝˊㄗㄞˋㄋㄠˋ˙ㄌㄜ!」
注音:
解釋:

ㄓˋㄩˊㄉㄨㄥˋㄘˊㄏㄨㄛˋㄒㄧㄥˊㄖㄨㄥˊㄘˊㄏㄡˋㄇㄧㄢˋㄅㄧㄠˇㄕˋㄔㄥˊㄉㄨˋㄖㄨˊ:「ㄈㄟ˙ㄉㄜㄍㄠ」、「ㄌㄜˋ˙ㄉㄜㄏㄣˇ」。

注音:
解釋:

ㄧㄥㄍㄞㄅㄧˋㄒㄩㄖㄨˊ:「ㄓㄜˋㄐㄧㄢˋㄕˋㄗㄨㄥˇㄉㄟˇㄖㄤˋㄉㄚˋㄐㄧㄚㄉㄠˋ。」、「ㄕˊㄐㄧㄢㄅㄨˋㄗㄠˇ˙ㄌㄜㄨㄛˇㄉㄟˇㄗㄡˇ˙ㄌㄜ。」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得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獲取。與「失」相對。
    【例】獲得、得獎、得來不易
  2. 契合、適宜。
    【例】得體、得法、相得益彰
  3. 可以、能夠。
    【例】得過且過、不得無禮、得饒人處且饒人
  4. 快意、滿足。
    【例】自得、得意
  5. 遇。
    【例】得便、得空、得閒
  6. 夠了。多用於談話時表反對、禁止或同意。
    【例】得了,別再出餿主意了!
注音:
漢語拼音: děi
解釋:
  1. 應該、必須、需要。
    【例】他總得把工作交代清楚再離職吧?
注音:
漢語拼音: de
解釋:
  1. 介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後面,表示結果或性狀。
    【例】跑得快、美得冒泡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獲、取。與「失」相對而言。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2.演算產生結果。如:「三三得九。」
3.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訪。」
4.契合、適宜。如:「得體」、「得法」。漢.王襃〈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5.快意、滿足。《史記.卷六二.管晏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6.可以、能夠。如:「得過且過」、「不得抽菸!」、「得饒人處且饒人」、「所有員工均得摸彩。」
7.用於談話終了之時,表反對、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別再出餿主意了!」、「得,我們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副]
相當於「何」、「豈」、「那」、「怎」、「難道」等,表示反詰的語氣。唐.杜甫〈後苦寒行〉二首之二:「巴東之峽生凌澌,彼蒼迴斡人得知。」
[助]
置於動詞之後,無義。唐.杜甫〈絕句漫興〉詩九首之二:「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注音:
漢語拼音: děi
解釋:
[副]
應該、必須、需要。如:「你總得讓我把話說完。」《紅樓夢》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個工夫纔回來。」
注音:
漢語拼音: de
解釋:
[介]
用在動詞、形容詞後面,表示結果或性狀。如:「跑得快」、「覺得很好」、「美得冒泡」。
注音:
漢語拼音: dǎi
解釋:
[動]
遭受。如:「他作惡多端,得了報應也是應該的。」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i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獲得。
  2. [[助] ] 能、可以。
音讀: ti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得到、獲得。
  2. [[副] ] 表示可能或不可能。
  3. 形容詞後綴。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ㄉㄜˊ

1. 獲取。與「失」相對而言。《說文解字.彳部》:「得,行有所得也。」《孟子.告子上》:「求則得之,捨則失之。」《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呂蒙》:「蒙曰:『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2. 快意、滿足。《史記.卷六二.管晏列傳.晏嬰》:「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3. 符合、適宜。如:「得體」、「得法」、「得宜」。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禰衡代書,親疏得宜,斯又尺牘之偏才也。」《宋史.卷三六五.列傳.岳飛》:「飛還兵於舒以俟命,帝又賜札,以飛小心恭謹、不專進退為得體。」

4. 投合、契合。《字彙.彳部》:「得,合也,人相契合曰相得。」《左傳.桓公六年》:「少師得其君。」《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賓主甚是相得。」

5. 可以、能夠。如:「得過且過」、「不得抽菸」、「得饒人處且饒人」、「所有員工均得摸彩」。《論語.述而》:「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唐.李白〈江夏行〉:「為言嫁夫婿,得免長相思。」

6. 相當於「何」、「豈」、「那」、「怎」、「難道」等,表示反詰的語氣。唐.杜甫〈後苦寒行〉二首之二:「巴東之峽生凌澌,彼蒼回軒人得知。」

7. 置於動詞之後,無義。唐.杜甫〈絕句漫興〉詩九首之二:「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8. 只要,亦作「但得」。《金瓶梅》第三回:「便得一片橘皮吃,切莫忘了洞庭河;這條計,乾娘,幾時可行?」

㈡ㄉㄟˇ

應該、必須、需要。如:「你總得讓我把話說完。」《紅樓夢》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個工夫纔回來。」

㈢˙ㄉㄜ

助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後面,表示結果或性狀。如:「跑得快」、「覺得很好」、「美得冒泡」。

注音: ㈠ㄉㄜˊ ㈡ㄉㄟˇ ㈢˙ㄉㄜ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得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一下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