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內容 - 教育百科
教 | |
育 | |
內 | |
容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ducational Content |
作者: | 張芬芬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內容是指教育過程中為達成教育目的所安排的學習活動。古代初民社會中,教育內容主要是生活必需的技能,隨著文明的發展和國家政策,教育內容漸趨複雜,且受當時的哲學思潮影響。 我國古代教育內容,依〔周禮〕所載,除了大學以禮樂為教材培養治者以外,民眾教育的內容以六德、六行、六藝為主(參見各辭)。漢代設立太學以後,治者的教育成為正式教育,以經學為內容。此後各代,率以中國固有的經、史、子、集為教材,由五經增至九經以至十三經。「新教育」實行後,教育內容重外國材料,許多讀書人都不知道本國原有教育內容。 古希臘時代主張對自由民施以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特別重視才藝發展,舉凡音樂、體育、美術、哲學皆是重要的教育內容。古羅馬時代受實用主義的影響,教育目的趨於實際,重視政府統治人才的培養,所以以政治、法律、軍事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中古時代教會取得教育文化大權,教育目的在培養虔誠教士與教友,傾全力培植宗教人格,雖然教育內容也注重讀、寫、算,但偏於〔聖經〕閱讀與傳教需要。文藝復興時期則提出人文主義對抗神權束縛,重視現世生活,以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學為主要教育內容,希望能藉古典研究,重回重視人性尊嚴與價值的時代。 十六世紀歐洲在實在論(realism)影響下,教育內容或教授當代語文,或強調衛生保健等生活習慣,也或採用參觀教學或實物教具教授百科全書的,總之均以傳授實用知識為主,以適應社會生活。 十八世紀盧梭(J.J. Rousseau, 1712~1778)倡導自然主義,其兒童本位的教育內容是注重勞作、體育、自然及實物觀察,並強調經驗重於書本。 十九世紀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齊(J.H. Pestalozzi, 1746~1827),以基礎科學、鄉土地理、語言、心算作為教育內容。福祿貝爾(F.W.A. Froebel, 1782~1852)則主張幼兒教育的內容為語言訓練、動作訓練、思考訓練、自然常識和宗教教學。斯賓塞(H. Spencer, 1820~1903)建立了以科學為教育內容的教育理論。至於費希特(J.G. Fichte, 1762~1814)的國家主義,則使德國學校注重激發愛國情操,培養堅定意志。二十世紀的美國教育家杜威(J. Dewey, 1859~1952)主張教育即生活,其教育內容著重實用的知識與技能。每一時代的哲學思潮不斷變遷,教育內容亦隨之迭有變化。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內容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