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學方法論 - 教育百科
教 | |
育 | |
學 | |
方 | |
法 | |
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ethodolog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
作者: | 楊深坑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學方法論是指對教育研究方法體系、研究方法選擇背後的理論預設或哲學基礎的分析與探討。 「方法」(method)一辭源自希臘文,由metá-(沿著)和hodos(路)兩部分構成,方法的原本字面意義即為「沿路而行」。即為達某目的所應採取的適當途徑。「方法論」(methodology)的接尾語logy源自希臘文logos,意為理由或原理原則。合而言之,即為方法運用之原理原則。方法論是指針對研究對象,採取合宜研究方法之理論體系與哲學基礎之探究。 任何學術研究欲臻嚴謹,須有適合研究對象的可靠致知方法,並進而建立嚴密的理論體系,以為解釋紛繁現象之依據。各門學術研究方法基礎之探討,就廣泛的意義言,又可稱為科學理論(Wissenschaftstheorie)。在科學理論的探討中,各門科學嘗試探討其本身對科學性質之了解及本門科學在學術體系中的地位。因此,論及教育學方法論也就意味著把教育學視為一門科學,進而探討這門學術的研究方法、學術性質以及其在科學中的地位。 就教育研究方法之選擇而言,不同研究者基於不同哲學觀點,對教育事實或過程之不同見解可能就採取獨用的研究方法。換言之,對教育以及人的本質之不同觀點,會影響教育研究者的概念形成,假設與理論之選擇、方法與評量工具之運用及其科學性質之了解。以教學之研究而言,持經驗分析立場者,基於其實徵主義哲學,認為教學可以分析為最細微的單位,用數學方式來進行處理,進而建立普遍有效的教學理論,德國馮庫伯(Felix von Cube)的操縱教育學(Kybernetische Pädagogik)即為顯著的例子。精神科學教育學(Geisteswissenschaftliche Pädagogik)則以為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是生命表現之一種形式,是充滿意義之整體,不能作原子論式的肢解,因此必須以詮釋學(hermeneutik)來作整體意義的了解。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則從系統分化與統合的觀點,視教學活動為系統功能之運作,探討教學體系與教育體系,以至於整個社會體系之間的關係。批判理論(kritische Theory)則從教學過程可能隱含的意識型態,進行意識型態批判。 上述的例子說明了不同哲學對教育本質之不同了解會導致不同方法的選擇,以獲得可以解釋和了解教育現象之語句、命題或理論。影響當代教育學方法論發展之哲學思潮主要的有:邏輯經驗論(logical empiricism)、詮釋學、批判理論、現象學(phenomenology)、系統理論等。這些不同的哲學思潮也引發了教育學研究方法上的論爭。問題是基於不同哲學立場採取不同教育研究方法,所得的結果是否相容或完全互斥?較為穩健的觀點宜為:將教育學的知識體系視為多方面的動態深層結構,不同研究方法所得到的多種對教育之了解,可視為這個結構的一方面,均為導向整體了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同的研究方法論因此並不互斥,而應是互補的,是從不同的理論角度來對教育作不同方面的探究,顯示教育各方面的真相。也惟有從不同角度來探究教育,才更能恰如其分的了解教育,也有助於教育實踐之改善。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學方法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