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康門紐斯的泛智學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menius' Pansophic School
作者: 周愚文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康門紐斯的泛智學校,是捷克(Czech)教育家康門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於一六五一年所設。該校是由匈牙利(Hungary)貴族拉科齊伯爵(Count Rakoczy)贊助,設於帕特克(Saros Patak)。學校除具七間教室的校舍外,有宿舍及印刷室。他原擬請七位教師,分教七班貧童;唯後來僅設三班,且教師不願意照其計畫施教。四年後原贊助者去世,其母卻不太欣賞他,他遂請辭。
  他的辦學構想,早在一六三二年〔大教學法〕(Didactica Magna)中,即反對現有的學校以無意義地文法練習與修辭為教學主體,而主張以感官經驗為先,並採泛智論(Pansophism)的觀點,主張應學習百科全書式(encyclopedic)的知識。又將教育制度規劃成四級,但未指明泛智學校屬於何級:
  1.一出生至六歲嬰兒期(infancy)的教育,屬母親學校(School of Mother's Knee, or Mother School);每家均有一所,以母親為教師,家庭即學校,教育側重外感官訓練。
  2.七至十二歲幼年期(childhood)的教育,屬國語學校(Vernacular School);每座大小村莊都設一所,以全體學童為對象,用本國語教學而非拉丁語,內容包括讀寫算、測量、歌唱、吟詩、〔聖經〕故事、道德、經濟、政治、世界史、宇宙學、機械。
  3.十三至十八歲少年期(boyhood)的教育,屬拉丁學校(Latin School or Gymnasium);每座城市一所,內容是四種語言(本國語、希臘語、拉丁語、希伯來語)及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又除七藝外,尚包括物理、地理及歷史。
  4.十九至二十四歲青年(youth)的教育,屬大學(university),並有旅行項目;每國或每省一所。
  後來 ,在一六五○年為帕特克(Patak)中學所擬〔泛智學校大綱〕(Outline of the Pansophic School)中,他則對泛智學校性質有嚴正的說明。
  首先,所謂「泛智學校」,是指睿智的學校、博學的學校,學校亦是工場,學生在此受教,可學到現在及未來生活所必需的學科,並達完美程度;且應採一切可靠的方法,使受教者了解所學並能學以致用。
  其次,對於學習內容,他希望學生能學習一切的知識,主要包括三方面:(1)認識事物,特別是知識領域的全部精華,均能在學生腦中生根;(2)訓練學生動作的熟練;(3)訓練學生語言的優美,這包括拉丁語,希臘語及希伯來語。
  第三,泛智學校的使命是建立基督教教規。
  第四,完整學校的內部制度,應包括以下七方面:
  1.教學內容:與此有關的三項主要教學內容的原則是:感性先於理性、理性先於神啟,整體先於部分,簡單先於複雜。
  2.人員:學生按年齡與成績分班,一共分為七個年級:門前班(預備班,Vestibular),即文法班;入門班(Janual),即數學班;內廳班(Atrial),即修辭班;哲學班(Philosophical);邏輯班(Logical);政治班(Political)及神學班(Theological)。
  3.教學工具:這包括書及相關教材,七個年級應有七本書,它應包含所有必需的知識,而不必再另外去找。書內應有大量圖片且是寧多勿缺。
  4.教學地點:有多少年級,就應有多少間教室;有多少學生,就應有多少長凳。學生十人一班,有一間教室,並推最年長者為班長。
  5.規定上課時間:各年級應依中等學生的程度,安排全年教學內容;另各年級應同時於春季或秋季開始。學校教室的全部牆壁、裡外,應掛滿圖片、文字、格言、標記。
  6.課程本身:課程應分為主要、次要及再次要三種。主要課程包括語言、哲學和神學,以培養其智力、口才、誠實行為及虔信。次要課程是輔助主要課程,如歷史。再次要課程是指有助於身心的課程,如娛樂、遊戲、戲劇。每門課程都應嚴格遵照開始、繼續、結尾三個階段施教。
  7.休息與假期:課間休息方面,每節課後休息半小時,早午餐後至少有一小時的散步或娛樂,每天工作後應睡八小時;又每週過三及週末,午餐後不排課,用於個人的學習與娛樂。至於假期方面,每年基督節日:聖誕節、復活節與三一節前後一週,及葡萄收成季節整個月,均不排課。
  綜觀泛智學校性質,應屬中學程度,近於教育計畫中的拉丁學校階段。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康門紐斯的泛智學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