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樂觀主義 - 教育百科
ˋ
ˇ
ˋ
  • 漢語拼音 lè guān zhǔ y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è guān zhǔ yì
解釋:
認為人世是善美快樂多於醜惡痛苦,且前途充滿了成功的希望,一切事必趨向於至善的一種人生觀。也作「樂天主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樂觀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ptimism
作者: 林永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觀主義又稱樂天主義。字源來自拉丁文之optimus,原意為至善,認為人生永遠朝著至善之境邁進。至於不完美、有醜惡之事實,正是邁進至善之理想境界所必經之過程。從心理學來看,持樂觀主義者常從美好的、光明的、善良的。有希望的、會更好的等態度來面對生活,來做為待人處事的依據。從哲學的觀點或進化論的觀點為基礎而談樂觀主義者也不少,略舉數人如下:
  斯賓諾莎(B.Spinoza, 1632~1677)說神是真的實體,神是自存、無限、唯一、自由、永恆而完全自足的實在。是全知、全能、全善、全存。世界萬物雖非為神所創造,但卻是神的必然表現。神是萬物的內在因,神為能產的自然,有限的世界為神所產的自然。神雖不創造萬物,但萬物卻由神而顯現,如水不創造水波,然而若沒有水,便無法顯現水波。因此由神所顯現的萬事萬物,只是完全或不完全而已。若從整個宇宙來看,即是完全的、至善的、美好的。
  萊布尼茲(G.W. Leibniz, 1646~1716)在一七三七年首先用optimum,法國學術界在一七六二年在字典上有optimisme,英文optimism則在一七五九年才用。萊氏將不善分為三種,一為形而上的不善;二為物理的不善;三為道德的不善。形而上的不善為萬物的有限性;物理的不善為痛苦、貧窮和災厄;道德的不善為罪惡。形而上的不善為一切不善之根源。神為何要在最舊的世界中,創造出有限性的事物而產生不善呢?有限性的事物正是最完美至善世界所必須,因為有不完全、不完美之處,才可以發展成長或顯現完美至善的功能。由於萬物之有限性,足以助長促進世界事物邁進完美至善之境,因此有限的世界充滿生生不息的希望。
  黑格爾(G.W.F. Hegel, 1770~1831)以其泛理論(Panlogismus)為出發點,認為世界是由理(Logos)或理念或宇宙理性遵循正反合的辯證法之論理發展,積極朝著至善至美之境邁進。理性為論理的進行,為思想的持續開展,世界萬事萬物即為絕對的繼續發展的階段。世界絕對沒有可稱為惡(Evil)的事物。一般所謂惡或不完美,乃是與理性完美比較而顯現的差異而已。彌補不完全,改善不完美,積極朝著至善完美邁進,是宇宙理性繼續推展的生生不息歷程。
  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以直覺主義與創生說的觀點說明他的樂觀主義。說我們應該對過去種種加以收容體會,對於目前種種加以真情反省推進,更要根據過去和現在的種種經驗體悟,增進對未來無限的擴大及無限的創造,培養建立生生不息之原動力,開展美好的遠景。
  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則以進化論與快樂論為基礎,將進化論的原理應用到宇宙的一切現象;認為由無機的世界進化到有機的世界面產生生物的世界,再由生物的世界進化為有意識的世界。由有意識的世界產生社會生活倫理道德等等。人生愈進化便愈進步,痛苦或醜陋的現象,必然會因進化與進步的推進而逐漸減少。只要肯努力而有真知識,人生便充滿至善完美而快樂幸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樂觀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