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然中處 - 教育百科
混 | |
然 | |
中 | |
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傅元龍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張子全書‧西銘〕:「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混然」為無所知或無分別的狀態。「混然中處」,朱熹解為「混合無間,蓋此身便是從天地來。」亦即我為乾坤所生,與萬物混合無間,居於天地之中之意。 朱子又詮釋說:「乾者健而無息之謂,萬物之所資始者也;坤者順而有常之謂,萬物之所資以生者也。」天能覆物,地能載物,而人居其中,為萬物之靈,故古稱人與天地為三才。朱子更進一步以父道、母道、子道,來闡釋天、地、人之關係及人混然處於天地之間的地位,〔西銘〕本義說:「天陽也,以至健而位乎上,父道也;地陰也,以至順而位乎下,母道也;人稟氣於天,賦形於地,以藐然之身,混合無間,而位乎中,子道也。」人既為天地所生,故天地為人之父母,人應推事親之心以事天。 「混然中處」一辭含有二義:(1)消極的意義:在說明人在宇宙間所處之地位。(2)積極的意義:人應以巨觀來看自己和萬物。誠如朱子所言:「人之一身是父母所生,然父母之所以為父母者,即是乾坤;若以父母而言,則一物各一父母;若以乾坤而言,則萬物同一父母矣。」人類同為天地所資生,故應如同胞兄弟;萬物雖與我不同類,但亦為天地所生,故人類亦應將萬物視為自己之儕輩。人固需仰賴萬物以維持生存,但亦須依循天道為所應為,勿殘害生靈,破壞生態。亦即張載所云:「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明天地為一體之理,以大我之心,對待同胞;以大仁之心,對待萬物,也就是「參天地之贊化育」之意。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混然中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