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清刻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沈津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清刻本指清代(1644-1911)刻印的書籍。清代統治者重視利用漢族文化為鞏固政權服務,較之元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四庫全書總目〕及〔嘯亭雜錄續錄〕所著錄的欽定書約150種,這些官刻本都是為士子仿模規範之書。最初的清廷翻譯刊印事務,是由國史院、內祕書院、內弘文院主管。順治10年(1653)設立十三衙門,以滿洲近臣與太監掌管司禮監刻書,內府刻書也逐年增多。康熙19年(1680)內務府設立武英殿修書處總管清廷刻書事務,歷年來,武英殿刻書約300種以上,武英殿刻本遂成為內府刻本的代名詞。此外,揚州詩周刻本也是內府刻本之一種,此乃康熙帝派江寧織造兼兩淮鹽運使曹寅在揚州設局刻書,所刻〔全唐詩〕、〔詞譜〕等都是較重要的版本,同時,清代各地的官書局也刻了不少符合正統觀念的典籍。乾嘉以來,清代私家刻書除了刊刻先人、經師或自已的文集及各種著作外,還大量刻印叢書,不少幾被湮沒的前人著作,都賴以保存流傳,由於所刻出自名家之手,數量多,校勘精,範圍廣,如鮑廷傳到〔知不足齋叢書〕30集,收書198種;盛宣懷刻〔常州先哲遺書〕,薈萃一地之文獻;王念孫等刻〔高郵王氏遺書〕,彙集一姓所著之書等,都是值得後人重視的。此外,家刻本又多請名家寫樣刻板,康雍乾嘉時,著名的寫版者有林佶、黃儀、余集、許翰屏等。林借寫〔堯峰文鈔〕、〔午亭文論〕、〔漁洋山人精華錄〕等都是極負盛名的集子。清代坊刻的數量,在清代所刻書中占比例最大,在內容上也表現了自己的特色,其著名者為蘇州的掃葉山房,刻有〔十七史〕、〔百家唐詩〕等,到同治、光緒間,掃葉山房刻書行銷大江南北。南京是清代坊刻中心區之一,自清初到清末一直很興盛,如李光明莊,就刻印了167種書,尤以四書五經,以及通俗、啟蒙讀本等為最通行。北京是清代首都,更是書坊林立,所刻不僅多通俗讀物,而且醫卜星相、佛經善書、類書小說等地為前茅之列。由於許多人民大眾喜愛的小說、戲劇、唱本、日用雜字多是由書坊刊行,故對於繁榮文化教育事業頗大貢獻。清刻本在版式上也有其特點,如清代比較尊重古刻本,影宋刻本的風氣頗盛,所以在形式上受宋本影響比較明顯。一般左右雙邊,大部分為白口,也有少數黑口。值得注意的是字體橫豎都排列得較為整齊,書前多刻有扉頁。清代內府刻書也有一定格式,方體的稱宋體字;楷體的稱軟体字,也即手寫體。宋體字疏行大字,最宜老眼,軟體字密行端楷,酷肖宋鐫。道光前所刻字體橫細豎粗,較為美觀;道光以後,字體呆板,世稱匠體。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清刻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