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道派源流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林萬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貫道係接緒儒、釋、道三大教之道脈,故其道脈傳承之祖師可遠溯至推演八卦之伏羲及神農、黃帝、老子、孔子、孟子等儒道古聖先賢,甚至佛教禪宗三十四代祖師(釋迦牟尼佛、摩訶迦葉尊者,……達摩,……惠能),唯其傳道團體之結社,實創始於九祖黃德輝。
  清順治年間、黃德輝在江西廬山受師命,遙接唐朝八祖羅蔚群之道脈傳承,緒為第九代祖。黃德輝融匯天道心法及新舊宗教思想,以儒佛道「三教合一」(即行儒教的儀節,用道教的功夫,守佛教的規戒)及全真教「修煉金丹」教義為精髓,新興宗教之「無生老母」及「龍華三會」教義為佐義,正式開創先天道。故〔皇極金丹寶卷〕云:「金丹大道最為奇,元始臨凡墜玉梯;真機默演無為理,九玄泄漏造皇極。」又云:「西天四七傳燈轉 ,東上三三立教門。」黃德輝以前為「接緒道統」,祖派、道脈在儒佛道三大教,天道心法係三大教門中之真傳,在三大教中遞傳。自黃德輝以降,係屬「開創道統」,乃因應普渡時運,九六原人返本還原,所特設之授有無上法,專辦普渡收圓道門,是一貫道傳道團體結社之開端。
  黃德輝掌道後,歷經數十年之風霜,開荒闡化江西饒州府等地,門風曾鼎盛一時,門徒分成八卦九宮,唯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逝世後,先天道漸呈式微之態勢。半世紀後至乾隆年間,吳紫祥始出,在有緣寺受命為第十代祖師,闡化廣信府,重振先天道脈。迄乾隆四十九年(1784)逝世後,何若再繼為第十一代祖師,續開道洪都(南昌)、鄱陽一帶。嘉慶七年(1802),袁志謙續任第十二代祖師,至十五年(1810),由黔省入滇省,自此道開雲南。道光三年(1823),袁志謙自雲南開道四川,在成都設立西乾堂,以此為中心,積極向各地開展道務。道光六年(1826),楊守一、徐吉南繼任第十三代祖師,闡道西蜀,繼化陝西。除、楊十三祖歸空後,姚鶴天於道光年間,接掌第十四代祖位,嗣後四處開荒闡道,至同治十三年(1874)逝世。
  光緒三年(1877),王覺一繼任第十五代祖師,奉命以儒教義理來闡揚先天道義,廢除了入道時「茹素」、「絕欲」之規定,以較高層次的「理天法」取代「氣天法」,將先天道之「指出玄關」,改為「點開玄關」,又廢除了黃德輝開道以來所創的「九節內功」,不再修煉金丹,只教人格物致知,涵養心性,使先天道之修持,由全真化轉趨儒教化。迄光緒十年(1884)王覺一逝世時,其道已傳遍大江南北。其後由劉清虛繼任第十六代祖師,將道門改稱「一貫道」。光緒三十一年(1905),續由路中一任十七代祖師。至民國十九年(1930)由張天然繼任第十八代祖師,辦理普渡收圓;民國三十六年(1947),張天然逝世,續由孫慧明掌理道盤。民國六十四年(1975)孫慧明逝世,道務則委由各組線老前人輩負責,並於民國七十七年(1988)成立「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集結各組線,持續傳道渡世之聖職。目前在一貫道總會裡,有十三組十八支線之道場,而各組線之名稱,即是源於大陸之道場名稱,如臺灣的基礎組即是源於上海基礎壇,興毅組即是源於天津興毅壇;而支線則是「組」的分支,例如寶光組是源於上海寶光壇,有多位老前人來臺傳道,各化一方,各成寶光的分支,故有支線之稱。一貫道雖有眾多組線,仍一同稟承張天然、孫慧明之遺命,宏道濟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道派源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