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浮動疆界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loating Boundary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真實區域的概念是採用生態的線或無型的線,因此它不是固定的,而是浮動的,浮動疆界則是由一系列的客觀指標來界定,因此其同質性很高。依文獻資料的探討,有關真實區域方面的名詞,可大略分為三層次:小、中及大。
  小的層次方面:貓狗以其撒尿範圍為其疆界,鳥類中的啄逐疆界,馬的踢咬疆界,來保衛其勢力範圍,人類的人身泡沫用來避免隱私受損。
  中的層次方面:都市地理學中探討都市位階(例如中地理論)時用到勢力圈及腹地,在探討市界時亦提出外延及內縮之概念,外延即一地區之活動範圍及其影響所及超過行政疆界(如台北市),反之則如新竹是。因此乃有台北縣不少市鄉鎮成為台北市的床鋪社區。另外如ETJ亦是解決行政疆界問題的一種緩衝帶,即隨都市大小而定出1-5英里之外延地區。都市社會學於芝加哥學派全盛時期亦有類似的概念,例如自然區、社會區、民族區等。人類學中的祭祀圈或信仰圈,意指一個以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信徒所屬的地域單位,其成員則以主祭神名義下之財產所屬的地或範圍內之住民為限。區域及都市規劃學門中亦有生活圈、旅遊休閒圈的設計以發揮各層次公共設施及休閒設施的功能。在語言學上,也有因共同語文而跨越國界形成真實區域者,例如德荷交界的富美斯蘭區及德、法、瑞三國交界的德瑞克蘭區。行政學門中為解決問題亦有特別的部門來管理河流、水庫等。生物學由動植物之分佈情況亦有真實區域,例如雨林區及貓熊保護區。地理及景觀學門亦照自然地貌而有地形區、流域及集水區等。環境科學倡議所謂的環境區;生態學者亦倡所謂生態區,這些倡議基本上和最近集大成的深度生態學及生物區域主義有密切的關係。
  由大的層次來看真實區域,則由傳統的平面空間轉型至垂直空間或立體空間,例如岩石圈、水圈及人類圈。而Jame Lovelock最先提出的“蓋亞假設”特別和大層次的真實區域有關,該假設將地球視為一個家,並認為整個地球為一系統。因此生態學所稱的生界及生態圈乃相應而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浮動疆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